城鎮化不是推著農民“上樓”

時間:2013-12-09 11:25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在由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和中國金融資訊中心聯合主辦的一場研討會上,多位業內專家就“海鹽樣本”展開了討論。作為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縣,浙江省海鹽縣以解決“人”的城鎮化為突破口,探索“就地城鎮化”,為新型城鎮化改革提供了一個重要樣本。

  “就地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遷移,而是以中小城鎮為依託,通過發展生産和增加收入、發展社會事業、提高自身素質、改變生活方式,讓農民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也就是説,“就地城鎮化”是通過轉變生産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等措施來讓農民主動留下,成為真正的市民,而並非將農民被動“搬”進大中城市裏。

  近些年,一些地方為了追求表面城市化率,搞大拆大建、推著農民“上樓”。結果,發展過程中過度依賴房地産,缺乏産業支撐與市場吸引力的新城,出現“村村是樓房,處處是空房”的景象。與此同時,農民大量進城還引發了農村空心化、留守人群等問題。這些品質較低的“異地城鎮化”不僅提高了城市化發展的風險,還造成了城鄉差距擴大,城市鄉村二元格局日益固化。

  海鹽縣的“就地城鎮化”,通過三項舉措試圖破解這些難題——確權、賦能、同待遇。以産權制度改革來激發農村活力,保障和增加農民的財産權益,讓農民主動留在小城鎮;讓農民更好地進入第二、三産業就業,人口的聚集又可反哺産業發展,通過轉變就業方式使農民真正融入城鎮;“社保全覆蓋”促使農民實現了生活方式的轉變,海鹽縣已基本實現教育、衛生、社保、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從表面上看,這些措施對於直接推動城鎮化,並沒有修路、蓋樓那麼明顯,但正是這些措施的逐步推進,城鎮化才能在以符合農民利益和市場原則的基礎上自然生長。

  “就地城鎮化”作為一項成功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城鎮化發展需要“以人為核心”“以市場為推動力”,這對很多地方推進城鎮化建設也有啟示意義。“就地城鎮化”推動了海鹽縣的發展,為新型城鎮化提供了一個參考樣本。未來20年,我國將有3億多農民和2億多農民工轉化為城鎮居民,要實現城鎮化發展目標,顯然也不能依賴單一路徑和模式。只有因地制宜,以人為本,順應民意,才能實現由“鄉土中國”向“城市中國”的順利轉變。(劉中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