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得一幢別墅,可能依然貧窮

時間:2013-12-02 14:35   來源:錢江晚報

  昨天,網上有好幾則愛心人士建別墅送鄉親的新聞,有重慶的,四川的、河南的,其中最大的手筆出自湖南企業家蔣從軍、謝耒湘夫婦。報道説,蔣從軍是從耒陽市永濟鎮柏馬村梅子沖走出來的企業家,他和妻子謝耒湘商定,在家鄉建一個“梅園新村”,已經得到政府的支援。該項目的規劃中,居住區建造44套別墅,産業規劃有“梅園國際藥材大市場”。屆時,商業街、公寓、醫院、學校、文娛中心、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將一應俱全。目前,蔣從軍、謝耒湘夫婦“梅園新村”在建項目已經投入資金近1.2億元。

  蔣從軍對記者説: “這些房子都是免費送給村民,我不收一分錢,以後辦了産權證,也歸他們。”蔣從軍説,每戶15周歲以上的男孩,一人可分一套房。五保戶的室內裝修和傢具,全由他承擔。

  自己富了不忘造福桑梓,蔣謝夫婦的壯舉讓人感動;受贈者感激不盡也是很自然的。但是,也有一種對待愛心捐贈的心理,讓人覺得不是滋味。一張電視截屏照片上,一女性村民在接受採訪,畫面的字幕顯示了她説的話:很多人覺得是撿了個大便宜。不知這位村民是不是梅子衝的人,但她肯定是在説一些受贈者的心理。

  五個手指不一般齊,一些人有“撿便宜”心理並不奇怪。有的人不知道創業的艱苦,以為人家賺錢很容易,因此不懂得尊重、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把客氣當福氣”。俗話説,來得快的錢去得也快。很多地方曾經發生這樣的事,村民因拆遷獲得大筆補償,意外之財讓一些村民不知道如何過日子了,大吃大喝的、賭博的、亂買奢侈品的,各種浪費與不當消費,一些村民很快把拆遷補償揮霍的差不多了,有的甚至一夜之間回歸貧窮。

  物質的貧困往往伴隨著精神的貧困。錢多了,不知怎麼花錢,怎樣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也是長期貧困的結果;但是,物質富裕了,不等於精神也同時富裕起來了;既然精神貧困是長期形成的,精神富裕也需要一個過程,但不是時間長了精神世界就自然而然富裕了,這需要引導,需要熏陶、教育。如果不加引導,“撿便宜”心理在村民間傳遞、放大,對捐贈者是一種傷害;以後有人想行善也要想一想會不會被人當作便宜撿。

  蔣從軍被譽為“最美湖南人”,蔣從軍的“梅園新村”項目中有多種産業,産業的發展需要有素質的員工,需要更多的“最美湖南人”;“撿便宜”心理,顯然是與“最美”無緣,對“最美”的事業是有害的。

  當然,這個引導的責任,不能苛求愛心人士,政府應該負起這個責任。蔣從軍建了學校,不能要求他懂得辦教育,蔣從軍建了文娛中心,不能要求他來管劇場裏演什麼戲,圖書室買什麼書訂什麼雜誌。但是,恰恰是這些具體而微的事情,在塑造著人的精神,進而塑造著一個地方的風氣、風習。人的精神富裕了,尊重勞動,珍惜勞動的風氣、風習形成了,就不會把愛心當作便宜撿了。(戎國強)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