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退休,退掉的應是“學術特權”

時間:2013-11-20 10:24   來源:半月談網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裏,“改革”二字出現了137次。而改革字眼的每一次出現,都會讓一些人脊背發涼。因為,此輪改革絕非虛晃一槍,而是真刀實槍,刀刀見血。每一項改革都有具體的指向,都有被改革的對象,都涉及權力格局的調整和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其中,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的即將實行,就是動了一部分人的奶酪。

  這不,決定剛一齣臺,在院士中就出現了不同的觀點,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爭議: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比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就支援和擁護這個規定,他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説,年齡大的院士一般不會在科研第一線,跟不上最新的科研發展,院士實行退休制合情合理。而反對者則稱,院士是榮譽稱號,不是崗位,不存在退休問題。何祚庥院士也説,雖然他已成為年過80歲的資深院士,但依然在從事科研工作,在單位上班,“那這樣的院士是不是也要退休呢?”

  孰是孰非,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真理不辨不明。深入推進改革,就必須厘清問題的本質,回歸事物的真相。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且為終身榮譽,享有崇高的社會聲望。這些年來,院士制度的實行對推動我國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都是看得著的事實。但問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院士這頂無尚的“榮譽”變得有點不再單純,在權力與利益的侵蝕與誘惑下,呈現出一定的異化現象。具體表現為:

  一是與職務掛鉤。一旦當選院士,這主任、那院長的職務頭銜也隨之而來,在申請科研項目、分配科研資源、評比學術獎項上擁有更大的學術支配權,掌握更大的話語權;二是可以享受優厚的待遇。我國不少省份規定,院士在組建實驗室、申請科研經費等方面享受優先權,在生活補助、醫療保健等方面甚至享受副省級待遇;三是可以給所供職的單位機構帶來更大的好處。有了院士的單位,只要在項目申報上將院士大名列入,便意味著成功了大半,至於院士們還能不能繼續搞科研,已不是考慮的重點。

  當一切演化成實實在在的利益時,院士二字已經不僅僅是榮譽那麼簡單。於是,有關院士的種種議論也就不足為奇。例如,極個別院士以權謀私,壟斷大量科研項目及經費,拉幫結夥,甚至用學霸作風打壓後起之秀,排斥其他科研團隊,嚴重干擾了科技工作的健康發展;為追名逐利,一些人不惜血本進行“公關”,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的“花錢評院士”就是最好的例證;還有一些院士被一些部門和機構綁架,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為一些利益集團背書,四處走穴出席一些鑒定會、論證會。

  角色與定位的異化,學術本位的偏離,最終讓院士榮譽受到損害。

  院士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是社會上不正之風在科技界的反映。要根治這種不正之風,必須正本清源。那就是,取消院士的各項學術特權,讓院士切實回歸學術頭銜和學術榮譽。我想,如果院士不再與利益、特權掛鉤,只是高尚的榮譽而已,那誰願意退休就退休,誰有能力搞科研就繼續搞科研,年齡問題、終身制問題都不再是大家關心的核心所在。(孫愛東)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