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時間:2013-11-13 15:4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人們的熱切關注和期盼中,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終於出爐。一幅關於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設計圖展現於世。它必將對中國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産生深刻影響。

  從經濟體制改革的角度看,全會公報中有兩大亮點最值得關注。一是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是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如果説前者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那麼後者則為強力推進改革提供了組織保證。這意味著,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今天,中央將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打破束縛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一場範圍更大、層次更深、甚至具有革命意義的改革。

  中國35年來走過的改革開放之路,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打破體制機制約束,解放活躍生産力的過程,並且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是,時至今日,中國仍然算不上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國家,大部分改革只走到了半途,仍然存在著各種有形無形的制度壁壘,妨礙著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公平競爭。在某些層面上,一些政府部門甚至通過不斷擴權,嚴重壓抑了市場成長空間。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管制,對國有企業的隱性補貼,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對市場的替代,導致信號失真、資源錯配和效率低下。

  要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就必須重新配置資源,而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市場化是優化資源配置的最有效途徑。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是解決“效率”和“公平”問題,這意味著未來中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解放生産力,在提高要素生産率上做文章。無論是公報中提及的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還是政府行政體制改革,都要從“權力重新分配、資源重新配置”的角度出發,以全面市場化改革為主線,在更大程度上、更廣範圍內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從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我國信貸資金的投放一直存在結構性矛盾,主要集中于政府項目、國有企業、大型企業與傳統行業,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與新興産業的支援力度很小。近年來,信貸資金更是過於向房地産領域和地方政府投資項目傾斜。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與房地産貸款之和佔全部貸款的比重近35%,對實體經濟産生了嚴重擠出效應。因此,新一輪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從解決財政和金融資源錯配問題入手,推動財稅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其中,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就是要以事權調整帶動財力重新配置,重新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將涉及全國範圍內普適性的民生性支出責任上移,實現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

  國企改革同樣面臨優化資源配置的任務。預計未來國企改革將以國有資産資本化為重點,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通過完善産業鏈,進行跨區域、跨所有制重組,大力推進國有經濟內外部資源整合,並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和産權市場淘汰落後産能。特別要打破資源和權力壟斷,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構建開放競爭的市場公平秩序,改變資本配置低效的局面。

  在三中全會公報中,政府自身的改革同樣釋放出市場化改革的強烈信號。“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不僅是新一輪市場化改革的要求,也對現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未來的政府改革將圍繞權力下放,全面轉變政府職能,實現向服務型政府的角色轉變。未來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創造自由公平的制度環境,在避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基礎上,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産品。中央政府要承擔起全國性、跨區域性事務方面的戰略規劃、方針政策、統籌協調、宏觀管理等方面的職責。可以預期,政府與市場的各歸其位和良性互動,將是中國新一輪改革的主要紅利所在。 (張茉楠)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