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是假日更是節日

時間:2013-10-02 17:09   來源:人民日報

  國慶長假到了,原本要收費的公路,抬起了攔車桿;原本在漲價的門票,開始降價迎客……人們談論的或是休息、或是玩樂,甚至有人感嘆,微信朋友圈的節前主題,就是宣告“中國人來了”。不過,國慶之為“節”的內涵和意義,卻在這經濟上的“黃金一週”、生活中的“悠長假期”裏,有些黯然。

  節日,多是時序意義上的概念。正如春節意味一元復始、清明隱喻萬物蘇生一樣,國慶是我們朝夕於是、念茲在茲的這個國家最重要的紀念日。即便相比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國慶節只有64年曆史,但論對當下的意義之深遠、于未來的承載之豐富,可謂後來居上。因為,這一甲子有餘,歲月的每一圈年輪,都銘刻著一個古老民族面向現代化的艱辛探索,鐫寫著億萬人民對幸福的希冀和追求。

  也正因此,每一個國慶日,都應該是國民重審國與人、國與家關係的日子。緬懷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追憶一代代人寫下的前行足印,于紀念中記取、于慶祝中思考,夯實國家、民族凝聚力,這或許才是國慶節本身應有的人文意義和精神實質,也是這一節日在國家構建、社會重整中能發揮更重要作用的關鍵。

  誠然,出國旅遊也好,在家休閒也好,購物、遠足、狂歡……如何歡度假期,都是個人權利,不能更不應干涉。不過,作為國家共同體“屋頂”的建構者和社會管理者,有必要以更多方式凸顯國慶假期的內涵。

  4年前的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前的盛大閱兵,激蕩著多少人的心房;每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莊嚴的敬獻花籃儀式,又讓多少人家國天下的情懷沛然于胸;很多學校的主題活動,也讓多少孩子觸摸到這個國家的歷史……不過,從更大範圍看,不少地方契合節日特質的“國慶活動”,仍顯單調。許多政府部門或是忙於應付龐大人流的管理難題,或是熱衷計算七天假期的“黃金成色”,即便有組織觀看升旗一類的常規活動,也流於形式,只是生産出幾張照片、幾組鏡頭,徒為點綴。

  當國外的商場9月底再次換上中文海報,當各個景點再次上演人山人海的“勝景”,我們看到,“黃金周”成功地從經濟上包裝了國慶。當此之時,我們更應思考,需要賦予這個節日更堅實的人文內核。在美國,每年7月4日都會敲響費城的自由鐘,各種主旨演講宣示國家精神;在法國,插在墻頭、印在衣上的三色旗在7月14日匯成海洋;在“城市之國”新加坡,8月9日會有70個國慶晚宴,近10萬人參加。在“國慶假”的背景中突出“國慶節”,讓社會多想些“國”少想些“慶”,才能讓國慶更能凝聚起全民共識、培養出國家意識。

  64年前,張奚若建議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嶄新國度,讓科學家錢學森繫念當為“幸福而有尊嚴的國度”,讓國民黨高官感慨“回頭有岸,岸在北京”,讓經濟學家科斯盛讚其是“全人類的奮鬥”……今天,這個年輕的國家更展現出無比蓬勃的朝氣和無限光明的前景,或許正該創新形式、創新內容、創新手段,于精神層面潛移默化,積澱出國家主人翁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激發出現代公民的責任感和義務感。而這,不僅是在國慶日這一天。(9月30日《人民日報》,作者熊建)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