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年輕人做公務員浪費”

時間:2013-09-13 13:48   來源:揚子晚報

  “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輕人,都擠著想去做公務員,這是一種嚴重的浪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日前表示,“政府機構不是給年輕人的,這低估了他們的能力,是大材小用,也浪費了社會花在他們身上的教育成本。”(9月12日《新京報》)

  “年輕人都擠著想去做公務員”構成“一種嚴重浪費”,站在社會公共理性、價值理性角度,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如果進一步站在年輕人自身個人理性、工具理性角度審視,這種“嚴重浪費”究竟又是怎樣發生,或者説,既然明知“浪費”,時下中國年輕人,何以仍會心甘情願地去選擇這種並不符合社會公共和價值理性的“自我浪費”、“擠著去做公務員”呢?

  揆諸社會現實稍加分析,不難發現,答案其實也很簡單直觀,那就是,目前我國的公務員,其實很大程度上仍然並不完全是一個普通正常的職業,而是一個具有某種不太正常的特殊優厚待遇和優勢地位的超級職業,也即人們常説的所謂“鐵飯碗”甚至“金飯碗”。這集中體現在,儘管公務員表面名義上的工資數量並不算很高,但各種或明或暗的實際福利待遇卻顯得極為優渥,遠超其他一般社會職業,不僅具有“雙軌制”背景下優厚的養老、醫療、住房等社保待遇,而且還有由“三公”等“職務消費”而形成的大量隱蔽福利,以及通過權力尋租形成的許多説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收入”。

  當然,更深一層分析,在時下中國,公務員職業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待遇地位不太正常的超級職業,追根溯源無疑又是因為,公務員所司職的政府公共服務,實際上還並未真正充分到位、完全名副其實,同時公務員手中的公共權力,也並未得到充分有效的監督和制約,真正“被關進制度的籠子”。這突出體現在,政府權力的邊界並未被徹底厘清,一方面,既存在大量政府權力“越位”、“錯位”,沒充分做到“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同時存在不少政府權力的“缺位”,許多原本該由政府管的事情,常常又並沒有管或者真正管好,比如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而在這種政府權力邊界不清的公職生態背景下,作為公共服務和公共權力具體承擔者的公務員職業,趨於利用手中公權自我謀利、自我服務,乃至異化為一種超級職業,當然不足為奇。

  從這個意義上説,“年輕人爭做公務員”所構成的“浪費”,不僅是一種人力資源配置意義上的“浪費”,更是一種政府公共服務和公共權力配置監督上的“不到位”。那麼,要根本改變這種“浪費”,出路顯然不在於對年輕人進行道德説教,而更在於,必須讓政府公共服務和相應公共權力真正到位歸位,進而最終讓公務員職業徹底回歸成為一個普通正常的社會職業,一個既遵循“優勝劣汰”的正常職業邏輯,也同時享受“統一平等”的正常職業待遇,無法憑藉“灰色收入多”、“權力效用大”、“待遇福利優”來誘人的普通飯碗。(張貴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