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的“五化”特色

時間:2013-05-07 16:04   來源:人民日報

  在農業走向現代化、産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過程中,分散的、微型的、孤立的生産經營主體,不僅無法加強市場競爭力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而且必然面臨種種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在當今世界,按照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發達國家農業可以粗略地分為三類: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地多人少國家;以荷蘭、日本、以色列為代表的人多地少國家;介於二者之間的是法國等多數歐洲國家。現代化一般指把經濟發展、社會變革、保護環境相互結合,共存共榮,可以簡要概括為:促進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以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和完善有利於農業發展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增強農業活力;重視農業教育、培訓和技術推廣,造就具有較高素質的職業化農民隊伍;“民辦公助”,支援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護環境,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積極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家庭農場是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現代化的家庭農場是什麼面貌、有何特徵?以農業現代化水準較高的德國為參照,可以看到現代化家庭農場具有明顯的“五化”特點:

  形式普遍化。在德國各地,農民家庭農場是農業的普遍形式,構成了德國農業的實體基礎。“大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規模在100公頃以上,全國有2.93萬個,佔德國農業企業總數的8.29%;“中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規模在30—100公頃,全國有10.4萬個,佔總數的29.44%;“小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規模在2—30公頃,全國有21.85萬個,佔總數的61.94%。

  種類多樣化。德國家庭農場種類多樣,包括糧食種植、生豬飼養、蛋雞和肉雞飼養、奶牛和肉牛飼養,以及蔬菜、水果、啤酒花、葡萄園、花卉、苗圃、漁業等不同類型。一個家庭農場,從事一項主業,但有相當多的家庭農場,同時兼營手工業、修理業、旅遊業等其他行業。

  經營企業化。不管是哪种家庭農場,都建立了正規的會計制度,進行經濟核算。德國各類家庭農場都配備了專門的電腦和其他資訊工具。對於各項採購和投入、各項銷售收入和産出等明細都入賬記載,以進行企業核算。

  管理現代化。20世紀70年代,德國家庭農場已普遍實現了現代化,其標誌是:用現代工業裝備、用現代科技改造、用現代管理方式管理家庭農場,以及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建立起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産體系和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今天的德國農民家庭農場,全面實現了機械化、資訊化、精準化和知識化。

  發展合作化。德國家庭農場一直積極提高組織化程度,其途徑就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個半世紀以來,專業合作社堅持“自願、自主、自治、自助”方針,堅持“民辦、民用、民有、民主”原則,堅持“統一供應農資、統一機耕、統一防治、統一品牌和統一銷售”服務宗旨。例如,德國通過發展“農機鏈”,即農機合作社形式,不僅提高了全面農業機械化水準,而且有效提高了農機使用效率。如今“農機鏈”遍佈全德。以最大的農業州巴伐利亞州為例,農機合作社社員的數量超過10萬,經營全州農田面積的3/4,在機耕和運輸、播種和中耕、施肥和除草、收穫和儲藏,以及森林作業等領域,農業機械化都無不發揮著重要作用。(丁聲俊 作者為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