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強為何贏得“玉樹擎天柱”的美譽

時間:2013-04-27 14:44   來源:新華網

  2010年,48歲的玉樹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國強自告奮勇,擔當起了玉樹縣拆遷徵地領導小組組長,肩負起了災後重建中徵地拆遷工作的重任。有人説,徵地拆遷是天下第一難事,在災後的玉樹,更是如此。當遭受拆遷戶甚至親朋好友的謾罵、屈辱時,當病痛的折磨時刻纏繞著他時,張國強始終秉持著一種信念,他説:“要勇於承擔、敢於面對”。

  在許多人看來,人大主任也許只是遠離一線的“閒差”,而徵地拆遷則是難以擺平和“出力不討好”的“燙手山芋”。張國強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始終保持著衝鋒陷陣的拼命精神和時不我待的責任擔當。面對徵地拆遷遭遇到的誤解、責罵甚至威脅,張國強表現出困難面前不退縮、挫折面前不放棄、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執著與堅韌,這種拼命三郎精神,足以讓人們為之感嘆動容。“重建路上的清道夫”和“最美的拆遷幹部”,便是人們對其三年工作的由衷讚賞,時任青海省副省長的王令浚更是對其賦予了“天下第一勇士”、“佇立在玉樹的擎天柱”的美譽。

  常言道,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徵地拆遷需要俠骨義膽,更需柔情愛意。人們詬病的是漠視權益、與民爭利的“野蠻拆遷”,而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民生考量,正是張國強和諧拆遷的成功秘笈。為了科學、合理、有效地推進拆遷,張國強恪守群眾利益最大化、最小干預土地原貌的工作原則,力求在工程允許範圍內,盡可能地優化設計方案,減少土地徵用,保障群眾利益,用赤誠之心融化堅冰。如果説這位鐵骨錚錚的硬漢,也曾有過幾度落淚和數次哽咽,那便是被群眾識大體、顧大局、舍小家、為大家的舉動所感染。

  其實,俠骨柔情不僅適用於徵地拆遷。面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的時下中國,實現“中國夢”需要官員具有敢於挑戰既得利益的攻堅破難精神,呼喚更多無私無畏、勇於擔當的基層幹部,願以敬畏之心善待權利、以勤勉之心擔當責任的公僕情懷成為各級幹部的思維常態和敬業狀態。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