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校園暴力教育必須反思

時間:2013-04-18 15:07   來源:法制日報

  昨天(4月16日 編者注)下午,復旦大學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該校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經搶救無效,于當天下午3點23分在上海中山醫院去世。上海警方表示,在該生寢室飲水機內殘留水中檢測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認定其寢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目前林某已被警方刑拘(4月17日《京華時報》)。

  由於復旦大學這起投毒的悲劇事件,中國高校學生暴力現象再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應當説,校園暴力事件屬個案,並不代表大學生的素質面貌。梳理這些極端事件的原因,若從微觀層面審視,當然與個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無關係。一項調查表明,近40%的大學新生和50%以上的畢業生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困惑”是最為突出的四大“心病”。而這在實際生活中,也是人們的一個共識。

  但現在的學生如此脆弱不堪,對生命如此冷漠,更多與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密不可分,反映的是家庭和學校教育中生命價值觀的缺失。換言之,就是沒人做學生心靈的“牧羊人”。應當看到,當前的中國教育體系突出的是競爭性和功利性,而不是教育或者説是“人”本身。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居於教育利益鏈最底層的學生,已然淪為上游利益各方共同盤剝的“廉價勞動力”——上至教育主管部門,下至一線教師,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讓作為政績的教育數據更漂亮些。至於學生心靈的成長、道德良知的培育,則往往被忽視或放在次要的位置。這樣,當以健全人格、滋養心靈為旨要的教育成為一種營利的工具,其所生産出來的“産品”,則更多是如有學者所批評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脆弱的利己主義者”。

  然而,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終究不是世外桃源,能脫離社會大環境的熏染。因此,將這些校園暴力事件放置在整個社會大背景下來考量,無疑和其他領域的投毒案一樣,都不過是社會的縮影。從中,我們很容易看到這種邏輯生發關係:因為社會的失守,作為社會一環的教育也難以獨善其身。社會流風所及,於是教育領域也就不可避免呈現出急功近利、人文精神沒落、大學衙門化等面目。

  回到復旦大學這起極端事件,目前校方已否認了坊間流傳的“競爭”、“情殺”和“誤殺”等三種作案動機。我們相信,該案很快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但是該案所引發的反思顯然不會終止,且反思的層面顯然不能止于教育。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