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李克強總理與清潔工拉家常

時間:2013-04-01 15:23   來源:人民網

  3月27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後到江蘇、上海考察。27日下午5點多,在江陰市新橋鎮,李克強考察了小城鎮規劃和建設,與圍攏來的群眾握手並與清潔工拉家常,詢問他們戶籍、就業、住房等情況。得知他們進城變成新市民,生活比過去更好了,李克強欣慰地説,小城鎮能夠就地就近聚集人口、吸納就業,是統籌城鄉的重要關節點,要在優化佈局中打造更多有活力的小城鎮。(3月31日 人民日報)

  新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第一次出行,向來受到社會公眾與媒體輿論的廣泛關注,其目的地選擇在哪,發表哪些講話,也往往傳遞出特別的意義。李克強總理就任後的首次外出考察第一站選擇了江陰市新橋鎮,體現了中央對城鎮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他指出,小城鎮生活成本低,更加便利,但也存在留不住人等問題,未來要加大對小城鎮的建設力度,增強吸引力。而其這次出行不封路,在新橋鎮與群眾一一握手,並與清潔工拉家常,讓我們如沐春風。

  領導幹部視察調研,是密切聯繫群眾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提高執政能力的迫切需要。作為新任國務院總理,第一次外出考察,便一頭扎進群眾之中,與群眾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接觸,體現了中央領導同志一貫的平易近人的親民作風,就在與普通群眾手拉手、嘮家常的瞬間,官民平等、黨群連心得到了彰顯和昇華。“總理好”、“大家好”,質樸無華的問候聲中,飽含溫暖與信任。這樣的場景十分感人,同時也是對各級各地領導幹部的鞭策,那就是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與群眾面對面,多與群眾拉家常,多傾聽民聲、體察民情、化解民憂。官者,仆也。我們的各級幹部就應緊跟中央的步伐,淡化“官念”、去除“官味”、放下“官架”,俯下身子,放低身段,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了解他們的疾苦、傾聽他們的心聲、解決他們的困難,當好人民公僕,才能獲得群眾的認可和親近,千萬別把一個“官”字看得太重。對此,那些成天高高在上當官做老爺的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們,應該很好地反思一下。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人為本,以民為先,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新任大國總理,第一次外出視察,就將目光投向最基層、最底層,並且與群眾相互握手,彼此問候,互拉家常,見證了以民為本的家國情懷。而早在主政遼寧期間,在前往棚戶區調研時,李克強會專門掀開垃圾箱,從丟棄的垃圾來判斷居民的生活境況。他曾向居民承諾:“現在你們的房子都是東倒西歪、破破爛爛的,等我下次來,砸鍋賣鐵也要讓你們住上樓房!”之後,“要住房,找克強”成為一句民謠在遼寧流傳開來。其實,李克強翻的不是垃圾箱,是民生。將心比心,體恤民情,一路走來,李克強的親民情懷也成為媒體的“聚焦點”。“你們為了過上好日子,在外打工不容易。我也當過農民,懂得你們的辛勞。我在政府工作,也是給你們打工。”2013年春節前夕,李克強在內蒙古考察期間來到包頭火車站,看望返鄉農民工,對他們説了這番話。“將心比心”的關懷,不僅溫暖了旅途中的農民工,也引來了社會輿論的熱議和讚許。“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體恤民情始終是李克強的思想底色,“萬事民為先”也一直是他堅定踐行的執政理念。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李克強自擔任國務院總理以來,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思維、新舉措。如何迅速將有關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是新一屆國務院的當務之急,也是各級各地黨委政府的神聖職責。李克強總理在就任總理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裏,便奔赴基層調研視察,體現了迅速抓落實的精氣神,而在調研過程中,不封路、不封園,與群眾直接面對面,是對中央政治局出臺的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的貫徹落實和最好示範。由於不封路不封園,3月27日他的所到之處成了小鎮村民鏡頭裏的風景。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南方視察到李克強總理的外出調研,都身體力行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可以説都是生動的垂范。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中,有些幹部走訪基層習慣於蜻蜓點水,滿足於坐在車上轉一轉,隔著車窗看一看,不深入基層調研,不傾聽群眾呼聲,就匆忙提要求、提意見、拍板子。這種調研只能是走過場、搞形式而已。鋻於此,中央多次出臺相關政策與制度保證基層調研取得實效,確保不走過場,這次總理出行更是率先垂范,為廣大領導幹部的基層調研樹立了榜樣。

  李克強總理與圍攏來的群眾握手並與清潔工拉家常,看似很普通很平常。但就是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更多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親密無間、魚水深情。這樣的場景、這樣的畫面,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群眾需要各級各地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能夠像李總理這樣始終將人民裝在心裏,始終與群眾手拉手、心貼心、情牽情,同圓“中國夢”。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