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監審的,是稿件還是食品安全問題

時間:2013-01-30 14:33   來源:錢江晚報

  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李汴生在提案中説,目前媒體有一些關於食品安全的報道過於偏頗和誇大,加劇了公眾的恐慌,産生了明顯的負面作用。他建議,媒體或管理部門應該請食品專家對涉及食品安全的報道進行監審。

  前不久,在一篇文章裏我寫了這麼一段話:“對食品安全的感覺,與其説像頭頂高懸著一柄達摩克利斯劍,不如説像迷失于一片沼澤,人人身在其中,四週瘴氣繚繞,怪物不時出沒于身旁,最多慶倖自己未泥足深陷、不可自拔。”若從李委員的眼光判斷,我心中有這樣的“恐慌”,是媒體偏頗、誇大報道導致的“負面作用”;而我若發表這樣的文字,則更分明是“加劇公眾恐慌”的罪魁禍首,是本該請他這樣的食品專家“監審”掉的。

  當然,“監審”掉“誇大”食品安全的報道後,公眾不恐慌了,海晏河清,鶯歌燕舞,欣欣向榮,時和歲豐。若再多報道幾篇類似于“某國專家對中國食品品質較樂觀”之類的新聞,那更會讓幸福指數一路飆升,想不幸福都不行的了。可存心不讓自己幸福的人還真不少,中國社科院日前發佈的報告稱,只有19.1%的受訪者對於食品的安全狀況表示滿意,在被問到未來三年食品安全狀況變化的時候,34%的受訪者覺得食品安全未來不會有變化,17.7%的受訪者認為將會變得更差。或許在李委員看來,這都是因為媒體未經“監審”的報道蒙蔽了超過八成的受訪者。

  看來,群眾的眼睛不是雪亮的,只有某些食品專家的眼睛是比雪還要亮的。不過有幾道是非題不能不先做一下。第一,李委員説媒體“有一些”報道偏頗和誇大,這“一些”的比例有多大?是否做過核實與統計?到底是不偏頗不誇大的多還是歪曲事實的多?第二,公眾恐慌,是因為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還是因為媒體報道了這樣的事實?第三,所謂“食品專家”,是用他們來研究關於食品安全檢測、監管方面問題的,還是主要用他們來監審新聞稿件後説明“沒有食品安全問題”的?

  上過中學的都知道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個大學教授,更是一個政協委員,應該不會不知道他作為“代表”參政議政,不能分不清主次、打錯了靶子。古語説“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一個食品安全方面的專家,更該是對有毒有害食品採取“零容忍”姿態,並直接拔刀攻打的勇者。這是非專業的普通百姓,包括有些媒體記者,對這一類專家寄予的厚望。但尷尬的是,打出蘇丹紅、三聚氰胺、地溝油、塑化劑、毒膠囊等等妖魔鬼怪原形的,不是有關部門,也不是食品專家。只是常常聽到食品專家向我們科普説:“食品含有的有害物質吃一點其實不會威脅人體的健康。”

  專走“正路”的食品專家該好好想一想,自己肩上的責任是什麼。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