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調查引發網友關注,調查內容為“月薪多少會讓你在相應的城市生活不惶恐”。數據顯示,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連等二線城市則在5000元上下浮動(10月22日《華商報》)。
客觀而言,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月薪9000元算多還是算少,它除了和這個城市的生活水準、消費水準有關之外,還和一個人對生活的要求有關。但我們同時更應該看到,人人都有追求更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權利,而這種權利的實現,顯然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對一般工薪族而言,就是每月拿到手裏的月薪。
收入來源只有一個“月薪”,而支出方面卻是千頭萬緒,現在房子貴、看病貴、孩子上學貴,這些支出又幾乎是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如此算下來,自然會感到惶恐了。為了免於這種因為物質財富“相對短缺”所帶來的心理惶恐,絕大多數老百姓都在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現狀。比如,頻繁的跳槽,尋找薪水更高的工作;比如,在本職之外還去做兼職,以增加收入等等。應該説,老百姓的這種積極“自救”,是令人尊敬且感動的,正是這種不甘於物質貧困,不甘於經濟拮據,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頑強動力,在改變他們生活的同時,也推動著我們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讓百姓們免於這種因為物質財富的“短缺”而帶來的心理惶恐,讓所有人都享有“不惶恐”的權利,也應該是國家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實現這一點,政府顯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有極大的發揮空間。比如房子貴,政府就要穩定房價,杜絕房地産業的暴利;比如看病貴,政府就要進行醫改,以降低百姓看病的經濟負擔;比如養老問題牽動人心,政府就要構建更加完善、合理的養老體制,為百姓的明天兜底。
如果這些工作都做好了,不説所有的人都可以就此免於心理上的惶恐,但至少可以降低多數人心理惶恐的程度,增加他們的幸福感。應該説,以上這些工作政府一直都在做,但是在百姓的眼裏,要不就是進度太慢,要不就是效果欠佳,多少有些令人難以滿意,喊了多年的醫改,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説,讓百姓享受“不惶恐”的權利,需要百姓自己的努力,但也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