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走出去”風險防控機制

時間:2012-10-22 13:45   來源:人民日報

  國際會計和諮詢公司安永最新版年度“資本信心晴雨錶”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球經濟欠佳的情況下,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正變得更加理性,而非不計成本地尋求海外擴張。相關研究表明:中國企業投資目的地正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資主體中,民營企業開始增多,投資領域也逐漸多樣化。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正在以資本國際化參與全球要素配置為重點,推動從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從資本集聚向資本輻射轉變。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經濟陷入低谷,許多國家資金匱乏,資産價格大幅縮水,投資成本下降,這給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帶來了更多“走出去”的機會。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阻力和挑戰也在加大。

  首先,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國家産生了較強的戒備和抵觸情緒,甚至在政治上猜忌,以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所謂的國家安全問題和東道國國內輿論等因素將商業行為政治化。它們對於來自中國的投資,特別是重要資源和關鍵技術的收購與投資,往往設置較高的門檻,導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受阻或失敗的例子越來越多。

  其次,中國的對外投資尚處於初級階段,部分企業對外投資存在著一定的盲目行為。由於缺乏對外投資的經驗和相關分析機制,加上浮躁心理,一些“走出去”項目在決策過程中缺乏科學嚴謹的分析研究,對於投資對象國的具體情況調查不夠,導致項目投資最終失敗。

  其三,缺乏國際化的人才也是制約中國企業成功“走出去”的主要瓶頸。“走出去”急需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具有較高外語水準、懂得國際規則和商業運作的高級人才,而這恰恰是中國企業普遍缺乏的。

  最後,除了投資項目本身的商業風險,國家風險也成為企業“走出去”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不同國家的政治環境、相關政策和法律體系各不相同,特別是投資于一些政治社會環境相對不穩定的國家,需要冒很大風險。由於中國企業普遍對國際通行慣例和東道國法律不熟悉,防範和化解國家風險的管理和服務還不完善,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很大。

  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走出去”風險防控機制,以提高企業“走出去”的實效。在政府層面,要按照市場導向和自主決策原則,切實加強對境外投資的宏觀指導,建立健全境外經營風險評估體系、風險防範機制和境外風險應急體系,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在社會層面,要努力培育中國本土的風險評估機構,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風險評估服務。商業活動的政治風險評估在發達國家有比較成熟的體系,美國大量的諮詢公司、智庫都在不斷提供相關的評估服務,其方式值得借鑒。在企業層面,應加大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力度,構建全球性的人才網路,認真研判海外投資環境,尤其是要熟悉當地的法律;同時要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避免因文化衝突導致海外投資合作的失敗,做到有效防範和充分化解投資風險,達到獲取最大利益的目標。(劉旭)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