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記者就保障房建設問題採訪某市某委宣教中心,一位楊姓女處長接電話時態度很不友好,記者表示了不滿,楊處長這樣教育記者:“你不要搞錯,你來採訪,我解答,你才能拿到稿費。我代表某委拒絕回答……”同事問:“公眾的疑問你們也不答?”楊處長説:“你能代表公眾麼?你以為你能代表誰?”——瞧楊處長這火爆勁兒,繼續説下去,估計“你是替黨説話還是替老百姓説話”這樣的話就要飆出來了。
記者將這段經歷寫入微博後,引起好幾位媒體同行的共鳴,大家都感慨,跟有過媒體從業經驗的宣傳官員打交道,一般都不會有溝通障礙,對方大都會設身處地體貼記者,而跟不懂媒體的人打交道,對方則習慣於把記者當敵人。
像楊處長認為“接受記者採訪是讓記者賺稿費”一樣,帶著恩賜心態看記者的官員,不在少數。去年9月,內蒙古一學生騎車被無蓋井“絆倒”受傷,當地記者就此找到信訪辦,要求其幫助找出無蓋井主管單位以解決問題,卻被有關負責人指責:“為了掙兩個稿費,你在製造矛盾,我要到上級單位舉報你!”、“媒體盡給我們惹麻煩!”
好一個“我解答你才能拿到稿費”——仿佛是官員養著記者和媒體。幾年前,有一位記者採訪一位局長,對方拒絕受訪,記者要求其必須回答,對方反問憑什麼。“你是我養的。”記者平靜又硬氣地告訴他。
你是我養的——説得真好。這句話,不僅應該成為記者的宣言,更應成為納稅人的宣言。這句話也該貼到每個公務人員的辦公桌前,時時刻刻提醒他們,自己的權力來自哪,自己的工資福利來自哪。想明白這個問題後,對記者、公眾、納稅人就不會那麼狂妄和霸道了。
公務員是納稅人供養的,這本是現代國家的常識,每一個公務員面對納稅人時,都該有這種“被供養”的謙卑感和感恩意識。上世紀80年代,上海為了讓公務員感受到自己的工資來自哪,每個月發工資時,都會邀請納稅人代表給公務員發工資,以這種儀式強化其“被供養”的認知並尊重納稅人。可惜,現在沒有這種儀式了——其實,如果我們的制度能夠馴服權力,無代表,不納稅,納稅人能通過監督和問責行使“供養者”的民主權利,“敬畏納稅人”就會自然制度性地內化到每個公務員的心中。
正因為缺乏“被供養”的謙卑感,不少公務人員反倒有一種強烈的恩賜意識。顯然,那位楊處長,面對記者時有著強烈的“你的稿費是我賜給你”的優勢感和恩賜意識。在她看來,如果自己不接受採訪,記者就寫不出稿件拿不到稿費,所以是其養著記者;她不發佈資訊,媒體就沒有新聞刊登,所以是其養著媒體;媒體沒報道,公眾就沒法兒知情,所以是其養著公眾。
這樣自負的官員可能沒有想過,如果不是納稅人養著,她每個月只能喝西北風;納稅人供養著這個職位,供養著她,就是讓其就保障房等問題解答公眾各類質疑,發佈相關資訊,公開政務新聞——而記者是官方與民眾間的一個媒介,民眾通過媒體向政府尋求知情,政府通過媒體發佈資訊。官員的工資是納稅人發的,記者的稿費是讀者給的。記者可以用“你是我養的”這個理由,要求官員解答民眾困惑和滿足公眾知情權。新聞媒體的採訪權,輿論的監督權,也都源於此。
看來,很多像這位楊處長一樣“不知道自己是誰養著”的官員,都應該深入媒體“走轉改”,接受一下納稅人的再教育。不清楚是誰養著,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是當不好官的。
在這個問題上,某些專家學者也很糊塗,比如北大教授孔慶東。這個常以粗口和謾罵而飽受爭議的教授,又向納稅人爆粗口:你納稅人就有權指揮政府嗎?你少拿納稅人來説事,我最討厭別人在我面前説,我是納稅人我幹啥幹啥的,告訴你,滾你媽的蛋!——筆者不贊成那種萬事扯上納稅人的觀念,但更反感這種視納稅人為無物的極權觀念。一名北大教授,在公開的視頻節目中表現得如此沒有素質,如此沒有基本的是非,真讓人瞠目結舌。北京大學,每年中央財政撥款無數,一個受惠于公眾納稅的知識分子,不去監督政府怎麼花錢,反而如此惡毒地仇視納稅人,如此忘本,這讓人咋舌!
弄清楚被誰養著,這真是一個大問題!(曹林 原題:公務員是納稅人供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