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愛“炫富”?

時間:2012-08-13 16:55   來源:北京晨報

  當大家都在説聰明的廢話,故意不向更深層追問,用海罵來掩蓋具體問題、具體責任時,這可能比炫富更危險。

  倫敦奧運期間,中國遊客出手最闊,平均每筆消費203.04英鎊,比第二名阿聯酋遊客高出10%。昨日,《人民日報》提醒:要改變“小富即奢”的消費觀。

  改變觀念很重要,但不應忘掉,觀念是環境的産物,不改變環境,只拿觀念説事,效果有限。

  能去倫敦的中國遊客應屬中高收入人群,他們的這筆錢如果不“奢”,無非花在兩方面:一是投資,二是慈善。

  現實是,我們有多少穩定的投資渠道呢?在政策、市場、壟斷等壓力下,投資風險難以預估,且常享受不到投資人的基本權利,那麼,誰會冒這個風險?

  至於慈善,對環境的依賴度更大,人們投入慈善,因為能從中得到榮譽,如果這個榮譽在外力的扭曲下,經常通脹,經常貶值,大家就會視為畏途。

  錢花不掉,只能壓在手裏,可通脹又在慢慢地將其掏走,當此之時,加大消費反而成了符合經濟理性的“聰明”行為。

  中國有深厚的農耕文明,幾千年來,節儉一直是主流價值觀,往聖前賢莫不教導“儉以養德”,將奢侈看成是最大的不義。可問題是,幾句道德教訓,真能彌補大環境的缺失嗎?

  歷史上,宋代、明代、清代商業繁榮,社會財富極大增加,可奇怪的是,這些財富很少投入再生産,而是投向了奢侈,成為社會的腐蝕劑。因為商人們再成功,也只是皇權的奴才,做大了,成威脅了,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沈萬三、伍秉鑒、胡雪岩等,他們的下場給了後來者以血淋淋的教訓。

  市場沒有公平的遊戲規則,權力沒有清晰的邊界,人們就會對盈利失去預期,對未來失去嚮往,一個民族的創造力將因此而窒息,最終被發展的潮流甩下。

  清代道光皇帝崇尚簡樸,褲子破了,補補再穿,他也明白,這補丁比換新的還貴,因為其中包含了一個腐朽制度的成本,但他不説話,想得過且過,就在他裝聾作啞中,局面到了再也撐不下去的那一天。

  應該批評奢侈,但更應警惕,只在表面現象上揮舞一套批評的花槍,除了賣弄清醒與理性之外,並無實效。當大家都在説聰明的廢話,故意不向更深層追問,用海罵來掩蓋具體問題、具體責任時,這可能比炫富更危險。(蔡輝)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