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爭上市 卻離公益越來越遠

時間:2012-07-05 11:2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如果説景區市場化是一條歧途,那麼景區上市則是在這條歧途上陷入迷津。

  7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佛教名山爭相上市,清凈之地引來是與非》為題,報道了“四大佛教名山或將齊聚資本市場”的消息。目前普陀山、九華山和五台山正積極籌備上市,峨眉山早于1997年上市成功。報道稱,雖然名山所在地政府紛紛將“弘揚旅遊文化”、“整合旅遊資源”作為上市的由頭,但這些説法並不能讓公眾信服。佛教名山原本為人們心目中的清凈之地,如今卻捲入“圈錢”大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爭議。

  對於宗教場所上市,國家宗教局的態度十分明確。前不久,國家宗教局一位副司長表示,反對一些地方計劃將寺廟道觀捆綁上市的做法,寺廟道觀是滿足信教群眾宗教活動需求的場所,是民間非營利組織,縱觀世界其他國家,從沒有將宗教活動場所打包上市的先例。

  然而,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地方口頭上聲稱打包上市的只是當地其他旅遊資源,並不包括宗教場所,以此規避相關政策。但事實上,以佛教名山為例,人人都知道,正因為有寺廟才讓這些山巒名揚天下,若沒有這些宗教資源,你憑什麼上市?上市後誰買你的賬?整座山都打包上市了,山上的寺廟如何獨善其身?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做法,説輕點是打政策的擦邊球,説重點則是一種掩耳盜鈴。

  佛教名山上市其實是旅遊景區上市的“升級版”,此前,不少旅遊景區都以各種方式打包上市。上市意味著旅遊景區走上公司化、市場化道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己任,一方面在資本市場“圈錢”,另一方面勢必強化在景區的“圈錢”力度。眾所週知,我國許多旅遊景區一直是“圈錢”能手,反映在門票價格上,就是“三年最多漲一次”的規定被異化成“三年就得漲一次”的現實,眾多旅遊景區拼命爭取升級,升級之後拼命要求漲價,畸貴的門票讓民眾望而興嘆,妨礙了人們旅遊休閒的腳步,也阻礙了旅遊事業的發展。令人擔憂的是,這個問題不僅無望化解,反而可能趨於嚴重——隨著眾多旅遊景區打包上市,以股份制公司方式運作,他們會更加理直氣壯、堂而皇之地“唯利是圖”,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驅使下,漲價或許更加肆無忌憚、不可阻擋。

  其實,其他景區景點何嘗不是滿足人們旅遊休閒需求的場所,何嘗不應該“非營利”。其他國家沒有將宗教場所打包上市的先例,事實上,其他國家也很少有將旅遊景區打包上市的做法。個中原因在於:大好河山為全體國民所有,地方政府不能將其“圈”起來據為己有,更不能“圈”起來作為公司資産。景區可以收取門票,但門票收入夠維持景區運轉即可,而不應靠其發財。景區景點天然具有非營利性,卻被異化為一種盈利工具;人們本該擁有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權利,但這種權利被畸高的收費所剝奪;旅遊本應具有一定的公益屬性,但眾多旅遊景區卻在市場化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果説景區市場化是一條歧途,那麼景區上市則是在這條歧途上陷入迷津。

  國家致力於發展旅遊事業,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和休閒需求。要達此目的,就應積極促進旅遊和景區公益化,把廉價欣賞祖國大好河山作為一項國民福利。為此,筆者認為,不僅要禁止宗教場所打包上市,而且要對其他旅遊景區的上市熱潮予以遏制,以免我們的旅遊事業在市場化歧途上越走越遠。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