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梅州市城區73家機關事業單位拆掉圍墻,建起綠道,為市民騰出20萬平方米綠地,開放式的機關行政區變成了市民的“大公園”,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也大有好轉。
拆掉機關事業單位圍墻是一個正和博弈、多贏結局:拆圍建綠,釋放空間,還地於民,給市民增加了娛樂、休閒的場地;拆除圍蔽,開放辦公,坦坦蕩蕩,擺正機關事業為人民服務的位置;鋸掉門檻,出入自由,方便民眾辦事,拉近幹群距離。拆掉圍墻後,梅州全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均未發生盜竊現象,群眾的非正常陳情也明顯減少,證明這是一個善治實踐。
人們説距離産生美,對於行政機關與公眾來説,恰恰相反,距離只能製造隔閡。從政治倫理來説,行政機關是受公眾所托,為公眾辦事,公眾有權進出行政機關。事實上,在許多國家,政府機關都向公眾開放,只要遵守相關規定,公眾可以自由出入。其實,早在1980年5月,中南海就曾向公眾開放。那時在重要節日以及週六週日,中南海都會有組織地接待民眾參觀;1981年春天起,人民大會堂等重要國務場所開始對外開放。可地方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拆掉圍墻、全面開放的做法並不多見,由此彰顯梅州嘗試的進步意義。
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拆掉實體圍墻、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增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相互了解,只是執政為民邁出的第一步,拆掉行政人員心中的“心墻”更為迫切。老爺思想、衙門作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便是一道道長期橫亙在機關與公眾間無形的“墻”。拆除“心墻”,改變“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拆掉實體圍墻的意義更將凸顯。“沒有圍墻的政府”不僅是指磚墻,更體現在為人民服務的觀念與行為上。
傾聽民聲,了解民意,關注民生,為民排憂解難……觀念的轉變也許比拆掉幾堵圍墻更加困難,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連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