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榜樣永遠像平民

時間:2012-06-11 10:18   來源:北京晨報

  “當聽到‘賴寧為了蒐集作文素材而去捅馬蜂窩並親口品嘗’的時候,成都七中學生葉子忍不住笑了”——這是近日發生在四川省弘揚賴寧精神座談會之前的一幕,最終,這位上世紀80年代的英雄少年的平凡故事,還是打動了這位發笑的高一女生。

  高一女生的笑意思很明確,至少當時她沒被這位捨身撲火的少年榜樣所感動。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道小學語文測驗題,要求把以下四句話用關聯詞連接:“1.李姐姐癱瘓了;2.李姐姐頑強地學習;3.李姐姐學會了多門外語;4.李姐姐學會了針灸”。

  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於將楷模的教化細碎在對孩子們的每次指點中,所以,此題的答案一定是:“李姐姐雖然癱瘓了,但頑強地學習,不僅學會了多門外語,而且還學會了針灸”。你會佩服那個李姐姐嗎?如果我是小學生,我首先會為她怎麼上廁所發愁,這是人之常情呀。雖然這個結果不是教育者要達到的目的,但絕對帶著人性的熱氣和孩子的天真。相反的,答案給出的那種榜樣生存方式,會讓我或者説使孩子們對她敬而遠之。

  結果,有一個孩子寫:“雖然李姐姐頑強地學會了針灸和多門外語,可她還是癱瘓了”,甚至還有孩子這樣寫道:“李姐姐不但學會了外語,還會了針灸,她那麼頑強地學習,終於癱瘓了”。不排除這種答案中孩子的玩笑心態,但之所以能對一個堪稱楷模的人開玩笑,還是因為這種榜樣的塑造沒能使孩子真正地感動,甚至引起了孩子們對榜樣的心理抵觸。道理很簡單,這種缺乏生活意味的不平凡是會給人壓力的,接受起來也是生硬的,當一個做了不平凡事情的平凡人,經過我們的宣傳加工,變成了一個超凡脫俗的楷模時,對接受者來説,就少了人性的溫熱和真實。

  杭州“平民英雄”吳斌之死,之所以引起社會上那麼廣泛的關切和敬仰,有那麼多素不相識的人為他流淚、送終,就是因為他始終沒變的平民身份,和最終也沒被烘托得過分高大的真實形象以及他的家人在飛來橫禍時表現出的最真實的本分、低調,這一切最本真的東西對每個旁觀者都足以産生無聲潤物的教化效果。雖然之前我們的很多英雄也是出身平民,但總是“官辦”多於“民辦”,這就使榜樣的身上多了權威性,而這,其實遠不及人們向善之心的本能力量。(佟彤)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