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討要多聽基層的聲音

時間:2012-05-29 10:22   來源:光明日報

  5月28日媒體報道,安徽作家許輝、苗秀俠的長篇小説《農民工》研討會在京召開。與同類型的其他研討會不同,這次主辦方邀請了農民工代表王金球、孫賽華與會。他們分別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閱讀這部作品的感受:“寫的都是我們身邊的人和事”,“我和小説中人物的年紀差不多,也經歷了打工的辛酸”……因為與作品有著天然的聯繫,對書寫自己的作品投入了情感乃至生命的感悟,談到動情處,兩人都難抑內心的激動。王金球、孫賽華的發言並不流暢,表述也欠精準,但樸實之中蘊含真摯的力量,因此,他們的每一次發言,評論家們都側耳傾聽。

  這次研討會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啟示:組織文藝研討、學術會議時,如果關涉到某些特定的人群,特別是關涉到“草根”群體,就應該邀請他們的代表來到現場,發表看法,闡述體會,與理論家、評論家良性互動、平等交流。這樣的設置不僅可以給會議吹來一股清新之風,而且可以提升會議的品質與價值。

  在公眾印象裏,所謂的“研討會”、“座談會”、“高峰論壇”、“高端對話”,是專家、學者高談闊論的所在。即便他們談論的內容與某個特定的人群緊密相關,但多數會議現場都與這一人群毫無瓜葛。見不著他們的身影,聽不到他們的聲音,“相關”可能一下子就滑向了“無關”,會議有效性自然大打折扣。專家、學者無論在闡述觀點時如何條分縷析,如果不能與利益相關者有效互動,如果聽不到來自一線的鮮活聲音,其結果很可能是隔靴搔癢。

  4月26日,在江西省吉安市舉行的全國古村落保護現場會暨村落文化論壇上,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陶立璠在發言時説,要談古村落保護,生活在其中的村民最有發言權,他們知道此間的苦與樂,更知曉具體的困難在哪。但他們在這樣的場合不是“沉默”,而是“缺席”。所以,他認為組織類似的研討活動,有必要邀請村落文化的創造者與傳承人參加,“讓他們聽聽我們怎麼説,也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想,並且應該提供一個機會向他們表達我們的敬意。”

  “草根”的見解也許缺乏理論架構或系統梳理,但他們是特定話題的參與者或實踐者。把他們請到學術現場,不僅可以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而且他們直接、樸素、生動的講述,可以成為專家、學者進行理論思考的基石,為深入研究輸送新鮮血液,開闊思路,拓寬視域,從而使專家、學者開出的“藥方”能對症下藥,富於現實針對性。

  概言之,除了造假説謊之輩,學術的大門應該向所有人敞開。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