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央企不宜“東張西望”

時間:2012-05-28 10:04   來源:人民日報

  每逢央企去搞非主業,總會招來一大片非議。哪家鋼廠去養豬了、哪家冶煉企業去做房地産了、哪家化工企業向金融進軍了……“不務正業”、“東張西望”的批評聲此起彼伏。

  有的企業會感到委屈,企業以追求利潤為目標,只要能實現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就可以,為什麼一定要為企業劃定一個發展框框呢?

  主業、非主業,對一般企業,嚴格上不存在這樣的分類。上百年從事某一産業,不影響企業今天徹底轉行;在某一行業做到龍頭老大,忽然想開拓新領域也很正常。專做一行或者多元化,都不乏成功案例。甚至,面對外界“專業化、多元化哪個更好”的爭論,曾有企業家很不屑:“我想投資什麼就投資什麼,賠還是賺都是自己的事。”話説得直接,必須承認企業的確擁有自主權。

  但是,為什麼央企會有明確的主業、非主業之分?每逢央企主業變動,國資委都會公開發佈?對非主業投資,雖非一律禁止,但不準超過一定比例?

  這是央企的特殊定位決定的。2003年國資委成立,“央企”概念出現。當時,央企基本是多元化企業,有人戲稱“油條大餅,衛星導彈,央企都幹。”在國民經濟95個大類行業中,央企涉足了86個。出於增強競爭力的考慮,央企的出資人代表——國資委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調整結構、做強主業的要求,並採取了輔業剝離、政策性破産等一系列措施,多數央企逐步改變佈局分散的狀況,形成自己的主業。

  隨著經營狀況好轉,央企的使命進一步清晰: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只是央企職責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關鍵領域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同時提高核心競爭力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

  關鍵領域,主要指涉及國家安全及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國資委曾專門列舉了軍工、電信、石油石化等8個行業。雖然鋻於經濟發展和新興行業出現,具體領域有調整,但基本原則沒大的變化。5月14日,中鹽集團主業剛調整,人們會發現,只是增加了鹽化工,核心還是鹽,不能去搞石油化工,倘若再去搞房地産、太陽能、服裝家電,更是大大的“跑題”。出於類似考慮,國資委也曾對78家房地産非主業的央企下過“清退令”。不專注主業,看什麼賺錢就去搞什麼,哪塊市場熱就奔哪兒,肯定和國家發展央企的初衷不符。

  參與國際競爭,央企的主業顯然也做得不夠強。通常認為,專注一行“精耕細作”,更有利於掌握核心技術並獲得市場及品牌方面的積累。全球500強企業,80%是專業化的公司,只有20%是多元化公司。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有38家央企進入全球500強,甚至一度出現市值第一的企業,但是,我國仍然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國際品牌。原本就有差距,再分心去搞其他産業,恐怕只會離國際一流企業更遠。

  近幾年,國資委一再強調要專注主業,但並不能完全抑制住央企多元化的衝動。市場形勢好時,企業資金充裕,總想多收購、多開發,特別是在來錢快的行業多上項目。形勢不好時,又會有企業為了安置人員、緩解壓力而臨時搞一些輔業。雖然具體的企業有具體的難處、具體的理由,但總體上看,進行多元化嘗試、取得成果的極少,而三九、華源則因盲目擴張陷入困境。

  2012年,國資委開始在所有央企及其二、三級企業推行經濟增加值考核。這項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主業發展得怎樣。搞輔業賺得再多,考核時可能也不會加什麼分。“出資人”指揮棒已非常清晰。央企,還是扎紮實實做好實業、全心全意幹好本行,更符合國有企業的基本屬性,也更符合國家“兩個毫不動搖”的基本方針。(白天亮)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