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我國網路文學走過20年

來源: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5日 14:06:00A

  光明日報記者 李苑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菁文

  “我身材不高也不矮,長相不醜也不帥,個性不好也不壞。”1998年,網路小説《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網上引發熱潮,一對年輕人的生死愛戀震撼網路。這部小説的發表,被視為我國網路文學的開端。從那時起,網路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登上歷史舞臺。

  時至今日,我國網路文學已經走過20年。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共有45家重點網路文學網站,提供原創作品總量高達1646.7萬種,年新增原創作品超過200萬部;由網路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遊戲和動漫超過3000部,如《甄嬛傳》《瑯琊榜》《七月與安生》等影視作品均産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網路文學飛速發展的背後,既有新奇特的優點,也充斥著低俗亂的問題。正如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所説:“這些天文數字是原來文學出版業不敢想像的,數字固然重要,但優秀創作更為重要。”日前,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主辦,新華網承辦的“2017年優秀網路文學原創作品推介活動”在北京舉辦,推介活動不僅選出了24部優秀的網路文學作品,更為我國網路文學沉澱反思、整裝出髮指明瞭方向。

  新方向:治理低俗亂 走向高大上

  多年來,穿越、架空、玄幻等類型的網路作品大行其道,有網路文學作家坦言:“這類作品不受史實和常識的約束,門檻較低,容易操作。”嶄新的題材帶來了新的閱讀感受,隨即也暴露出作者缺乏歷史觀、篡改歷史、價值觀扭曲等問題,讀者的不滿情緒和審美疲勞日漸加重。

  為此,相關管理部門和網路文學平臺均下大力氣扭轉這一態勢。幾年來,中國作家協會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聯合發起並倡導“網路文學行業自律倡議書”;中國作協設立中南大學基地和上海大學基地,開闢網路文學創作與評論研究的高校陣地,推進網路文學主流化和經典化。同時,中國作協大力吸收網路作家入會,開展相關培訓,唐家三少、天蠶馬鈴薯等一批網路文學知名作家入會。

  今年推介活動徵集的參賽作品共380部,申報數量創歷屆之最,最終《復興之路》《岐黃》《恩將求抱》等24部作品入選。據評委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網路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介紹,與往年申報作品相比,今年的作品品質大幅提升,各文學網站的思想認識不斷深化,標準掌握逐步清晰。

  “從本次獲獎作品可以看出,中國網路文學正在積極治愈初期發展階段低俗亂的毛病,向著高大上的方向前行。”陳崎嶸説,如獲“工匠之心”獎的作品《復興之路》,講述了國企改革和復興的艱辛歷程,小説所投射的不畏困苦、迎難而上的精神,體現了積極向上的中國面貌。而另一部獲獎作品《華簪錄》,則在故事中細緻入微地描寫了我國傳統首飾製作工藝,挖掘並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優秀作品的背後,體現出新時代網路文學作家的價值追求。陳崎嶸明顯感覺到,當代網路作家的時代意識、歷史意識、責任意識、文學意識正在增強,創作積極性、創造力正在激活。對此,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歐陽友權提出:“文化強國的打造,需要作者對文學有著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網路作家要心懷祖國人民,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藝術定力,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精神,才能創造出優秀之作。”

  對於未來發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認為,優秀的網路文學作品要能刻畫中國精神、反映時代呼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創作主題。

  新特點:現實類作品增多 文化底蘊需加強

  讀者驚喜地發現,如今現實類題材的網路作品明顯增多,本次推薦活動中就出現了大量優秀作品,如描寫當代醫者日常生活與心靈世界的《岐黃》;展現當下都市女性生活的《全職媽媽向前衝》;直面80後情感價值觀的《糖婚》;講述城市底層青年奮鬥歷程的《草根石布藝》等,均受到歡迎。張宏森認為,只有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作為創作表現的主體、作為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網路文學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正能量。

  很多關注網路文學發展的專家學者還發現,網路文學中最受歡迎、數量最多的玄幻類作品正在轉型,如都市武俠小説《武林大爆炸》、古典神話重塑小説《完美世界》、幻想愛情小説《夜旅人》等新題材作品層出不窮。“網際網路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群體是玄幻文藝最大的推動者,而他們尋求新奇故事和瑰麗想像的審美趣味,與幻想文學的特徵不謀而合。”書評人何殊我認為,從文化傳統和現實條件而言,我國玄幻題材非常有希望出精品、出佳作。

  究其根本,玄幻題材受到人們歡迎,最重要的還是透過超現實想像表達出的對社會現實的思考。何殊我認為,玄幻作品一定要繼承我國傳統文學的傳統,即生動描繪現實社會、巧喻世俗百態,有鮮明的現實關懷,並表達出主流價值觀。如《聊齋志異》對社會矛盾的揭露和批判,《蜀山劍俠傳》對民國亂世的思考,甚至“天仙配”“白蛇傳”這樣的愛情主題背後,也體現了古代人擺脫封建制度枷鎖,嚮往自由美好愛情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網路文學提供富饒的創作土壤。張宏森建議,網路文學創作既要從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中獲得靈感、汲取能量,也要目光深遠、兼收並蓄外來有益文化,融會貫通民族特色與世界潮流,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世界舞臺展現我國網路文學的魅力與風采。

  從引人注目的爆炸發展,到備受詬病的參差不齊,一路走來,我國網路文學的發展伴隨著掌聲和質疑。但在市場化進程中,以原創內容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産業鏈已經形成,網路文學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李敬澤期待著,未來我國網路文學要“把握時代脈搏,把握人民的期待和要求,加強現實題材的創作,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反對庸俗、低俗、媚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作品”。

  《光明日報》(2018年02月24日 04版)

責任編輯:楊旋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