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7.05億人次出遊 零售和餐飲銷售1.5萬億元——“超級黃金周”消費盤點

來源:新華社

2017年10月09日 09:06:00A

  7.05億人次出遊,國內旅遊收入5836億元;零售和餐飲8天銷售額達1.5萬億元……剛剛結束的國慶加中秋“超級黃金周”裏,各類消費異常火爆。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在這個盛大的消費狂歡裏,線上預訂住宿、餐飲、景點門票,出行無需排隊取票,刷臉支付購物、吃飯,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碰撞讓購物、出行、旅遊更輕鬆便捷。

  7.05億人次國內遊,600萬人次去往88個國家和地區 

  國家旅遊局數據顯示,1日至8日,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0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836億元。國家旅遊局出境團隊遊系統及網路大數據顯示,預計假日期間出境遊客數將超過600萬人次,其中團隊遊客64.19萬人次。遊客從近300個城市出發,到達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1155個境外城市。

  中國旅遊研究院最近發佈的《中國休閒發展年度報告(2016-2017)》顯示,中國城鎮居民在節假日選擇旅遊的比重從2012年的20.2%,增至2017年的34.3%,旅遊已成為增長最為活躍的內容。

  觀展覽、賞民俗、看演出、自駕遊等成為眾多民眾青睞的度假方式。截至10月7日,“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累計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各地群眾在此感受五年來國家各項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紅色遊、自駕遊、郊區遊備受青睞,四川紅色景區前5天累計接待遊客104.4萬人次,湖北、湖南等地自駕自助遊佔比超過了80%。

  遊客更注重旅遊的品質。國家旅遊局調查顯示,黃金週期間選擇自己組織出遊的受訪者佔總受訪人數的54.3%。

  擺脫了旅遊團的遊客越來越多地選擇使用導遊APP服務。這類APP會自動播放各景點導遊資訊,有多種語言和風格講解,還有個性化景區手繪地圖自動記錄旅遊軌跡。不少旅客感慨:“就像把私人導遊裝進了手機裏,一部手機遊遍天下。”

  據統計,在這個黃金周,使用驢跡電子導遊的遊客突破百萬人次,同比增長140%。目前,驢跡導遊APP已經上線國內900多家景區。

  科技助力7億人次出行更便捷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1日至7日,全國公路旅客運輸量達5.61億人次;根據鐵路總公司數據,1日至7日,共發送旅客8755.9萬人次。

  一些智慧出行服務讓遊客感受到了便利。日漸成熟的人臉識別技術正在讓出行更有“科技范兒”。在一些高鐵站,旅客只要在指定位置掃描身份證和車票,並在機器前“露個臉”,閘門就會自動開啟。這個假期前,武漢火車站啟用了32條刷臉進站通道,人工進站通道僅保留10個,極大加快了旅客進站速度。

  7日上午,還在趕去廣州白雲機場的路上,西安遊客楊女士就使用“機場通”辦好了值機。“機場通”是白雲機場在今年9月28日推出的最新服務。半個月前,南航、國航、深航、重慶航等4家航空公司率先在白雲機場使用掃描電子登机證二維碼過安檢和登機服務,為旅客省去了排隊列印登机證的時間。

  科技也在幫助公路出行的人們節約時間。地圖軟體公司高德節前發佈了《十一全民出行大數據預測》,對全國高速擁堵的時間段進行了預測。高德公司數據分析專家王宇靜表示,這是基於該公司全國7億用戶累積的海量交通出行數據計算得出的,能幫助旅客更好地規劃行程。同時這些數據跟全國80多個交管部門實現了共用,幫助警方更好安排疏導交通的警力。

  零售和餐飲8天銷售1.5萬億元 

  商務部數據顯示:1日至8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5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十一黃金周增長10.3%。

  第三方平臺引領餐飲線上線下融合,智慧支付成為餐飲消費新潮流。節日期間,昆明外賣訂單量比日常增長近50%,杭州新白鹿餐飲公司外賣接單數與成交額同比增長11%左右。

  不少平時習慣了網購的人們,在這個國慶長假中選擇了逛實體店,不少商場增添的科技元素吸引了大量消費者。

  在位於江蘇南京的“蘇寧體育biu”店裏,市民王女士體驗了一把無人購物:下載蘇寧金融APP,綁定銀行卡,刷臉進店。挑完商品經過付款通道,姓名、價格出現在支付螢幕上並自動完成扣款。“整個支付時間約15秒,不用排隊,很方便。”她説。

  記者了解到,這家“無人店”國慶期間的人流量比日常增加90%多,銷售額增加超過100%,比開業時分別增長50%和80%。

  不少商場推出的智慧試衣“魔鏡”也是吸粉的一大利器。站在“魔鏡”面前,消費者只需對鏡比劃手勢,就能實現人機交互,將衣服“穿”在自己身上。而且,“魔鏡”還可以同步推送試穿效果、産品介紹、相關搭配等。“隨著技術的提升,未來零售將變得更加智慧,無人購物的體驗會不斷優化。”專家表示。

  專家表示,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漸成消費新時尚,供給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移動支付進一步拓展了消費增長新空間,消費供需結構升級有力增強了城鄉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記者 周科、于佳欣、齊中熙、趙文君、馬曉澄、賴星)

責任編輯:葛新燕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