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任冬梅:兩岸交流30年——兩岸婚姻從苦澀到甜蜜

來源:台灣網

2017年11月30日 13:27:00A

  1987年,隨著臺灣當局宣佈“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第一批探親臺胞途經香港回到大陸,兩岸長達38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交流的大門由此打開。30年過去,兩岸交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現在每年有900多萬人次來往兩岸,近百萬台胞在大陸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有近38萬對兩岸同胞喜結良緣,步入婚姻殿堂。兩岸婚姻被譽為“兩岸三通之外的第四通”,是兩岸交流30年的見證者,也是兩岸交流30年的受益者。30年間,隨著兩岸關係跌宕起伏,兩岸婚姻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沉重選擇的苦澀

  最早的兩岸婚姻開始於老兵探親。臺灣的退伍老兵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中的大多數因早年間準備“反攻大陸”而虛耗了歲月,加之社會圈子狹窄、生活貧困,到了一把年紀還是一個人。自開放老兵探親後,大陸的鄉親們開始為這些孤身一人的老兵張羅對象,也由此拉開了“兩岸通婚”的序幕。根據臺當局“退輔會”的調查,當時大約有兩萬多臺灣老兵娶了大陸新娘,這些老兵的平均年齡70歲,而大陸新娘平均年齡則為44歲。那個時代有勇氣嫁給臺灣老兵的大陸婦女,大多數是年齡偏大、離過婚、生活溫飽有困難的。他們的婚姻自然談不上愛情,至多是暮年的人湊在一起“就個伴”。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破冰,兩岸婚姻也開始成為頗受關注的一股潮流。由於當時兩岸生活水準的差異,更多是大陸女性嫁到臺灣,她們為了追求好生活背井離鄉,除了老兵婚姻外當時還有“買賣婚姻”,一些不良婚介公司大行其道,利用當時部分大陸女性想改變命運的願望,“介紹”大陸新娘給一些找不到合適對象或有缺陷的臺灣男生。這樣的婚姻多是“老夫少妻”的組合,夫妻間年齡相差達三、四十歲,不少人甚至在與結婚對象毫無感情接觸的情況下來到臺灣,卻在兩岸關係的夾縫中飽受歧視不公。大陸配偶在臺灣不僅常常受到周圍人的歧視,還要承受來自政治、社會各個方面的不公正待遇,這樣沉重而苦澀的選擇,造成了很多悲劇。

  二、“因為愛情”的甜蜜

  不過,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兩岸互動的增多,兩岸同胞有了更多交流了解的機會,兩岸婚姻也漸漸走出了大陸女嫁臺灣男的固定模式,臺灣女嫁大陸男的數量不斷增多,男女間的年齡差距縮小,婚姻的“功利化”色彩大大降低,相識的渠道更加多樣化,訴求也由“為了生存”向“因為愛情”轉變。特別是近幾年,兩岸關係前所未有的熱絡發展,更為兩岸男女的相識相知提供了無限機緣。據臺灣“內政部”統計,在2007年有14300多名臺灣男性迎娶大陸新娘,到了2016年卻只剩下7800多人,十年來減少了一半。此消彼長,十年前,嫁到大陸來的臺灣女性只有不到370多人,在2016年則大增到820多人。這幾年從臺灣女藝人或知名女士嫁給大陸男生就可窺出端倪,包括大S、劉若英、孟廣美、陳妍希、伊能靜、吳辰君等。而嫁到臺灣的大陸女星,恐怕也只有高圓圓和劉詩詩了。縱觀這些婚姻,都是以“愛”為基礎,戀愛雙方文化程度、經濟水準相當,年齡差異也不大,甚至很多是同行業聯誼,這樣的婚姻基礎更加牢固,共同話題多,價值觀和生活目標更趨於一致。隨著“兩岸一日生活圈”的逐漸形成,兩岸年輕人跨海學習、工作也慢慢變成常態,在共同的生活學習中,愛情也隨之而生。現在已經有不少兩岸85後、90後開始戀愛直至步入婚姻殿堂,他們之間更多的是自由、輕鬆、浪漫、平等與甜蜜。在不少兩岸婚姻“當事人”看來,有兩點是兩岸婚姻甜蜜的關鍵,第一是婚姻的目的要單純,有愛情基礎的婚姻終歸要牢固;第二是女性要經濟獨立,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只有先找到自我,才能找到幸福。

  三、親與情的命運交融

  兩岸婚戀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變化,與兩岸交流30年間的經濟社會不斷融合發展相關。一是大陸的飛速發展縮小兩岸差距。近年來,大陸經濟持續高速發展。1990年臺灣GDP相當於大陸的43.8%,到2008年,臺灣GDP已經只相當於大陸的9.1%,2016年更下降為4.2%。臺灣經濟停滯不前。與之相對,大陸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薪資水準不斷提高,城市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北京、上海等城市整體環境已經絲毫不遜於臺北。登陸的臺灣人改變了往日對大陸的成見,在長期的接觸中,兩岸同胞自然而然發展出了愛情。二是兩岸交流接觸的渠道和方式越來越多。2008年以後兩岸實現直接全面雙向“三通”,逐步形成“一日生活圈”,兩岸民眾接觸的機會大幅增多。臺灣開放陸生赴臺,大陸也不斷出臺惠民政策,為臺灣同胞來陸求學、就業、創業、生活等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吸引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登陸,截至2016年底,兩岸人員往來累計近1.17億人次。三是兩岸婚姻越來越便利、後顧之憂變少。大陸方面,民政部門持續簡化兩岸婚姻審核、登記手續,取消了婚姻登記費用。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與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是大陸第一批成立的致力於服務兩岸婚姻家庭群體的專職組織,自2012年6月正式運作以來,在維護兩岸婚姻家庭群體權益、幫助兩岸婚姻家庭群體解決實際困難、促進兩岸婚姻家庭領域交流等方面積極作為,獲得了兩岸有關方面的認可。臺灣方面,馬當局時期也取消了陸配財力證明、財産繼承、人數配額等限制,縮短了陸配身份證明取得時間。

  兩岸婚姻的變化是30年間兩岸關係曲折前進的一個縮影,它反映了兩岸同胞由對立、隔閡逐漸走向心靈的溝通與融合,兩岸婚姻將兩岸同胞的命運緊緊交融在了一起。兩岸婚姻數量的不斷增長讓兩岸民眾真正實現了“兩岸命運共同體”與“心靈契合”。正如前國臺辦主任王毅所説:兩岸的婚姻家庭就像一條臍帶,用血脈和親情將兩岸連接在一起。對於每一例兩岸婚姻來説,他們的結合都不僅是自身的結合,更是兩岸的結合。從開始共同生活的那一天起,其自身和家庭的前途命運就與兩岸關係緊密相聯。兩岸和,則家庭和;兩岸興,則家庭興。(任冬梅,作者係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博士。)

責任編輯:王鑫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