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臺媒:臺當局“壯臺”抓錯藥,開放才能重振經濟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3月26日 13:09:00A

  綜觀臺當局“行政院”壯臺四方向八策略可以發現,臺當局面對大陸“31條措施”可能引發的資金、技術及人才磁吸效應,還是傾向以對抗、圍堵、競爭心態因應,並未提及任何雙方合作有關的只字片語。臺灣《旺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臺灣已褪下亞洲四小龍光環,時空背景更疊下,臺灣確實沒有太多本錢可以揮霍,這是臺灣主政者必須要有的基本認知。特別是面對史無前例的“31項舉措”,若仍以對抗心態因應,無法轉換思維務實看待兩岸關係、甚或重啟兩岸協商大門,將可能使臺灣未來的處境更加艱困。

  社評摘編如下:

  綜觀臺當局“行政院”壯臺四方向八策略可以發現,臺當局面對《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可能引發的資金、技術及人才磁吸效應,還是傾向以對抗、圍堵、競爭心態因應,並未提及任何雙方合作有關的只字片語。民進黨始終認為,大陸不是出於善意。

  先不論這些壯大臺灣的策略是否有效,光是花了兩個多禮拜時間,卻只能提出這些陳腔濫調的政策,就不難看出現今臺當局在處理兩岸問題時,是多麼無力且沒有危機意識。如果這四大方向八大策略真的有效,過去臺灣的人才外流問題就不會那麼嚴重,産業空洞化也不會一直困擾我們。顯然,面對大陸《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攻勢,臺當局根本搞錯方向,不知道真正的解方在哪。

  早先臺灣《遠見雜誌》針對大陸“31條措施”的民調,希望臺當局採取強力對抗並反制的民眾只有3.3%,對此樂觀其成的則有將近30%,甚至有超過60%的18至29歲年輕人會因此提高赴大陸意願。此顯示一般民眾其實不是那麼排斥大陸,也願意接受大陸釋出的善意,但臺當局卻不願對此做出正面回應,選擇視而不見,甚至以為關上大門、築起高墻,就能阻止資金、技術與人才外流。鴕鳥心態,一覽無遺。

  經濟事務,就得回歸經濟本質來思考。比較利益法則,是過去全球經濟加速成長的關鍵,也是一國或者一個地區賴以強盛壯大的鐵律。特別是對兩岸而言,比較利益下的專業分工,大幅減少資源配置扭曲的情況,讓彼此生産更具效率,也帶動雙方生産力的提升。如今,臺當局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重拾臺灣的比較利益,利用兩岸的互補優勢,創造專屬於臺灣的附加價值,而非一味地與之對抗。換句話説,臺灣需要的是更高格局、更具戰略的思維,除了強化自身特色,也應積極與大陸互動,讓大陸深刻感受到臺灣的重要性,唯有結合大陸市場,才能真正壯大臺灣。

  實際做法上,大致可從兩個面向切入。其一,蔡當局應該摒除成見與意識型態,好好坐下來重新談判與協商。因為事涉兩岸事務,沒有正式的官方承諾與協議,只會形成跛鴨式的互動結果,甚至衍生類似的政策對抗行為。過去在馬當局時期,兩岸可以簽署高達23個協議,就是奠基在雙方互信基礎上。

  其二,過去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實例清楚告訴我們,不管是歐盟、東盟或北美自貿區,只要願意開放,就會為自身經貿帶來諸多好處。相較于敵視大陸的措施,採取封鎖防禦舉動,倒不如思考如何開放臺灣市場,允許更多大陸企業及民眾來臺投資,甚至進一步整合兩岸市場,分食兩岸市場大餅。因為只有在雙向流通的過程中,臺灣才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優勢。有舍才有得,是千古不變的道理。臺灣地區不怕大與陸競爭,怕的是封閉保守的心態,把自己競爭力一點一滴地消磨殆盡。做為一個出口導向的海島型經濟體,過往臺灣經濟奇跡的誕生,就是源於市場開放,沒道理現在卻反其道而行。當然,這一切還是得取決於臺當局看待大陸的心態。

  臺灣地區已褪下亞洲四小龍光環,時空背景更疊下,臺灣確實沒有太多本錢可以揮霍,這是臺灣主政者必須要有的基本認知。特別是面對史無前例的“31項舉措”,若仍以對抗心態因應,無法轉換思維務實看待兩岸關係、甚或重啟兩岸協商大門,將可能使臺灣未來的處境更加艱困,畢竟,時間並不站在臺灣這邊。

責任編輯:王鑫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