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全國人大代表張雄:見證國家日益強盛感到無比驕傲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3月13日 16:37:00A

專訪台灣籍全國人大代表張雄:做中國人,我驕傲!

  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代表張雄,籍貫臺灣臺北。上海同濟大學建築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工程材料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臺聯理事,上海市臺聯黨組成員、副會長。(台灣網何建峰 攝)

  台灣網3月13日北京 (記者 何建峰)“我已經做第三任人大代表了,能夠趕得上此次修憲,是我人生中非常重大的一個事情!”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資深代表”張雄對記者説:“憲法修改,如預期一樣高票通過,這將保障我們國家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憧憬未來,他説,能夠見證國家日益強盛,能夠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國人,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憲法修改——這是我人生中值得紀念的莊嚴時刻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裏,張雄算得上“老資格”了,他此前還擔任過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但對今年憲法修改這一大會重要議程,他仍然激動地表示,“這是他人生中非常重大的一個事情,是非常值得紀念的莊嚴時刻”。

  他説,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修憲的議程實際上更是在見證我們國家里程碑式的發展。憲法修正案草案在形成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民主、廣泛凝聚共識、多方討論溝通,草案以超高贊成票率通過。這保障了我們國家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確方向發展,“我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改革記憶——知識變得越來越值錢了

  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週年,對於這四十年的改革歷程,張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1982年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一個月工資60元人民幣。1988年,我的工資漲到了82元人民幣,在當時來説已經很不錯了。”

  他表示,當年流行著“手術刀不如剃頭刀”、“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調侃,這是那個年代知識的尷尬處境。隨著改革的持續深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時代來了,“我們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好,這反映出知識變得越來越值錢了”。

  對於未來的改革,張雄認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建成,我們提倡依憲治國、依法治國,改革要在法制環境下繼續前行。同時,我們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也要不斷適應新形勢,作出順應時代發展的改變,不斷為改革開放提供法制保障。

  兩岸關係——主動權牢牢掌握在祖國大陸手中

  對於今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涉臺部分的論述,張雄認為,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保持著根本一致。一方面是強調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嚴厲警告任何形式“臺獨”行徑;另一方面,我們不斷向臺灣同胞釋放誠意和善意,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兩岸共圓中國夢而努力。

  張雄認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始終牢牢掌握在祖國大陸手裏,“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所有對臺方針政策措施都是為了兩岸福祉,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當然,大陸的實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大陸經濟的振興和發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對臺灣的發展非常關鍵,而人民都在嚮往美好生活。”張雄説,“現在臺灣民進黨執政,看似兩岸關係在倒退,但其實兩岸關係發展過去取得的成果是不可逆的,只能向前發展,祖國統一進程勢不可擋。”

  “我碰到很多臺胞,在大陸工作生活了二三十年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完全融入進來了,已經回不去(臺灣)了。而且,他們覺得臺灣也不像以前一樣能夠為他們的發展提供像大陸一樣的廣闊空間了。”

  “三十一條”——為臺灣同胞融入祖國大陸提供同等待遇

  今年全國兩會之前,2月28日,國臺辦、發改委會同29部門公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輿論所稱“31條惠臺措施”)。“這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兩岸間特別是臺灣島內議論非常多”,張雄説,“我的很多親朋好友,還有一些臺灣學生打電話來與我討論此事。”

  臺灣代表團團長黃志賢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出臺的“31條惠臺措施”,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重要理念,為臺灣同胞在大陸生活、學習、發展提供同等待遇,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具體體現。這也是在回應臺灣同胞普遍關切的問題,並提出了針對性很強的解決辦法。對此,張雄表示認同。

  作為臺籍高校教師,張雄對其他臺籍教師來大陸任教非常關注。“在上海我有一個微信群,裏面的臺籍教師100多人,還有很多沒進群的。”他介紹説,這些臺籍教師感受到了在大陸有很大很大的空間,他們回去島內也常常向學長姐學弟妹們交流。“過去,因為不能完全享受同等待遇,臺籍教師儘管工作很好、水準很高,但卻很難如期晉陞。現在有了31條惠臺措施,政策上已經清楚了,我相信他們會來得更多,接下來將掀起一個熱潮。”

  “明年的這個時候,臺籍教師有可能會翻一倍的!”

  未來期待——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做中國人很驕傲

  2017年黨的十九大期間,臺灣籍黨代表盧麗安在媒體前的發言掀起兩岸輿論熱議。之後,更有島內外臺灣青年公開表達加入中國共産黨的願望,形成所謂“盧麗安現象”。

  對此,張雄表示,“盧麗安現象”的出現是原本預想不到的,但這確確實實反映出了兩岸青年對祖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前景的嚮往。“盧麗安作為生在臺灣、長在臺灣的‘臺胞一代’,經過多年探索,最終選擇在大陸定居,並加入中國共産黨。這對臺灣青年影響非常大,她以自身經歷講出的一些東西,很能夠讓臺灣青年理解,讓更多臺灣青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今後要走的路向。”

  “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表示要到祖國大陸去,甚至要加入中國共産黨,這是發自內心的聲音,更是一種民心民意的潮流。”

  對於未來,張雄特別希望,如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説,兩岸同胞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未來共同努力奮鬥!“我已經並將繼續見證我們的國家日益強盛,不久的將來將見到我們的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國人,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完)

責任編輯:張禦舲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