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新曼娥村,兩名可愛的布朗族孩子在騎車玩耍(11月22日攝)。 位於中緬邊境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新曼娥村共有83戶人家,339人。上世紀70年代,從解放前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布朗族群眾,由於生産力水準低下,長期處於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的困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布朗山開始恢復茶葉生産,並種植良種雜交水稻,群眾的生活水準逐步提高。如今新曼娥村已成為布朗山的“小康村”,98%以上的農戶搬進了新居,大多數村民有摩托車和拖拉機,很多村民還買了汽車,近年來全村適齡兒童的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村民全部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007年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接近3000元。 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新曼娥村,布朗族婦女玉王章正在用自來水洗衣服(11月22日攝)。 位於中緬邊境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新曼娥村共有83戶人家,339人。上世紀70年代,從解放前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布朗族群眾,由於生産力水準低下,長期處於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的困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布朗山開始恢復茶葉生産,並種植良種雜交水稻,群眾的生活水準逐步提高。如今新曼娥村已成為布朗山的“小康村”,98%以上的農戶搬進了新居,大多數村民有摩托車和拖拉機,很多村民還買了汽車,近年來全村適齡兒童的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村民全部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007年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接近3000元。 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新曼娥村,布朗族青年岩香約站在自家車庫前(11月22日攝)。他的父親岩寬香老人,是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 位於中緬邊境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新曼娥村共有83戶人家,339人。20世紀70年代,由於生産力水準低下,布朗族群眾一直處於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的境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布朗山開始恢復茶葉生産,並種植良種雜交水稻,群眾的生活水準逐步提高。如今新曼娥村已成為布朗山的“小康村”,98%以上的農戶搬進了新居,大多數村民有摩托車和拖拉機,很多村民還買了汽車,近年來全村適齡兒童的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村民全部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007年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接近3000元。 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