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海峽兩岸共同守護“神話之鳥”(圖)

2014年08月14日 09:53:06  來源:台灣網綜合
字號:    

  

  中華鳳頭燕鷗。(圖片來源於網路)

  今年是福建觀鳥愛好者的幸運年,因為他們比往年提前一週在閩江口觀測到“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

  福建省觀鳥會會員倪光輝是其中的幸運兒。在和來自臺灣的愛鳥人士一起,為即將開展的新一輪兩岸“神話之鳥”保育合作做準備的過程中,倪光輝意外觀察到了中華鳳頭燕鷗在閩江口活動。這是今年最早的觀測紀錄,同時也是有紀錄11年以來,最早一次在閩江口觀測到“神話之鳥”。

  4月3日早晨八點,倪光輝帶著臺北野鳥學會理事長阮錦松和其他觀鳥愛好者,來到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鱔魚灘觀鳥。

  “一直到中午,我們都在靜靜地觀鳥。突然兩隻嘴尖黑黑的鳥出現在一群紅嘴巨鷗當中。我當時就判斷這是兩隻中華鳳頭燕鷗。”倪光輝回憶説。

  但是中華風頭燕鷗往年多在4月10日左右現身閩江口,這讓倪光輝懷疑起自己的判斷。經過在場眾多資深愛鳥人士的反覆觀察和論證,終於確認這兩隻“異類”的確是“神話之鳥”。

  中華鳳頭燕鷗,又名黑嘴端鳳頭燕鷗,全世界不到50隻的數量使其成為稀少的極危物種,正是因其稀少而神秘,所以才有了“神話之鳥”的美譽。

  據介紹,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中華鳳頭燕鷗生活在臺灣海峽兩岸之間的無人島和濕地區域,僅在馬祖和位於浙江的五峙山列島和韭山列島繁殖,而福建的閩江口是其重要的覓食、交配地點。因此,對於守護“神話之鳥”,兩岸愛鳥人責無旁貸。

  據福建省觀鳥會副會長黃學鼎介紹,從2003年開始,福建和臺灣愛鳥人士共同為保育中華鳳頭燕鷗作出很多有益嘗試,如建立網路平臺溝通資訊,每年就鳥類保育和生態保護議題輪流在兩岸開展學術研討,制定共同行動綱領等。

  2008年開始,愛鳥人士自發組成不同的基層保育小隊,來到十幾個沿海鄉鎮,給中小學生上鳥類保育課。通過在漁村裏設公眾展板,愛鳥人士向村民宣講護鳥知識,倡議減少海漂垃圾,保護鳥類繁殖、棲息、覓食環境。

  為保護中華鳳頭燕鷗賴以生存的環境,2013年,閩江口濕地由市級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當地生態保護力度同步升級。而馬祖也在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地區域內積極滅鼠,倡導當地漁民儘量不要登上棲息著鳥類的無人島,以充分保護鳥蛋安全。

  今年,福建和臺灣兩地保育“神話之鳥”的合作機制將進一步擴展到浙江省。據福建省觀鳥會會長楊金介紹,未來將在三地開展對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和棲息的同步調查。

  從2008年開始,福建省觀鳥會和臺北野鳥會、馬祖野鳥會定期選定時間,兩岸愛鳥人士同時在閩江口和馬祖各自觀察,統計“神話之鳥”的狀態和數量,為保育研究做基礎。

  “作為繁殖地,多年前,馬祖和浙江已經各自開始保育中華鳳頭燕鷗,但是直到2010年,兩地才有了直接的資訊溝通、交流。”臺北野鳥會理事長阮錦松説,“保護中華鳳頭燕鷗需要兩岸三地更多的協作。”

  “神話之鳥”背景介紹:

  中華鳳頭燕鷗,又名黑嘴端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是中國最珍稀的鳥類,在世界鳥類紅色名錄上被列為極危物種,是極端接近絕種危險的最嚴重等級。 它在1861年首次被發現記錄,但一直都非常罕見,直到2000年以前普遍被認為已經絕種。然而,在2000年有4隻成鳥和4隻幼鳥在福建省沿海的馬祖列島再次被發現,成為當年鳥類學界極大的新聞。2004年,在浙江省沿海的韭山列島也發現了另一個繁殖群,這兩個繁殖群是目前世界上殘存的兩個群體。

  黑嘴端鳳頭燕鷗(學名:Sterna bernsteini)是中型水鳥,體長38-42釐米。羽色與黃嘴河燕鷗較為相似,夏羽自前額經眼睛到枕部的頭頂部分,以及頭頂上的冠羽均為黑色,背部、肩部和翅上覆羽為淡灰色,幾乎呈白色,而黃嘴河燕鷗的羽色較深。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繁殖于中國山東海岸,遷徙和越冬于廣東、福建、菲律賓、婆羅洲和馬來半島海岸。東北部為夏候鳥,南部為冬候鳥。

  

  中華鳳頭燕鷗。(圖片來源於網路)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