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盟中央、全國臺聯10月9日在京舉辦“紀念張我軍先生誕辰110週年座談會”。(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台灣網10月9日北京消息 臺盟中央、全國臺聯今(9)日在京舉辦“紀念張我軍先生誕辰110週年座談會”。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副主席黃志賢,張我軍先生之子、臺盟中央涉臺政策策略諮詢委員會委員何標出席座談會。會議由全國臺聯副會長紀斌主持。座談會上,由臺海出版社出版的《張我軍全集》增訂版首次與讀者見面。
黃志賢在發言中指出:“我們紀念和緬懷張我軍先生,就是要學習以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愛國文化先驅捍衛中華文化的高尚品格,進一步加強兩岸同胞的文化交流,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在海峽兩岸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以張我軍先生為代表的臺灣新文學倡導者強烈的祖國意識和家園情結,使臺灣文學處處滲透著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日本殖民統治的侵吞相抗衡,有力地打破了日本殖民統治者企圖在臺灣滅絕中華傳統文化的險惡用心。”
張我軍先生之子何標表示:“父親一生從事文學創作,但他胸中永遠懷著對國家光明前景的憧憬和期盼,也就是臺灣的回歸和國家的統一富強。百年來,臺海兩岸歷經滄桑,我們一家也幾度悲歡離合,在父親逝世半個多世紀後,兩岸進入大開放、大合作、大發展時期。長眠在故土的父親之靈有知,當會實現‘一親久別陽光’的宿願,而含笑酒泉,瞑目安息。”
臺海出版社社長馬鐵,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趙遐秋,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市文藝學會會長、臺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張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臺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黎湘萍,以及部分在京盟員、臺胞、學者、臺盟中央和全國臺連線關各部門負責同志約60人參加座談會。(台灣網記者 王怡然)
延伸閱讀:
張我軍(1902年—1955年)臺灣著名作家、翻譯家,原名張清榮,曾用筆名一郎、廢兵、老童生等。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開拓者,被後人喻為“臺灣的胡適”。臺灣省臺北縣板橋市人,祖籍福建省南靖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在“五四”精神的召喚下,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知識分子緊隨祖國新文化運動的步伐,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臺灣新文學運動,以張我軍為首的新文學倡導者,借鑒大陸新文學經驗,與舊文人展開論戰,大力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張我軍致力於將內地的優秀作品、理論介紹到臺灣。
關於臺灣文學的定位問題,張我軍先生在《請合力抓下這座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一文中明確闡釋了臺灣新文學與祖國內地文學之間的血緣關係,他指出:“臺灣文學乃中國文學的一支流。本流發生了什麼影響、變遷,則支流也自然而然地隨之而影響、變遷,這是必然的道理。”這一定位,表明瞭臺灣文學的根脈所繫,與學界所説的“臺灣文學與祖國大陸文學同根同源,同屬於中國文學,臺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一脈相承,此段表述充分表現了張我軍先生不畏日本“皇民化”殖民統治的民族傲骨,體現了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民族氣節。
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和張我軍先生之子、臺盟中央涉臺政策策略諮詢委員會委員何標觀看張我軍先生生平事跡畫冊。(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副主席黃志賢,全國臺聯副會長紀斌,張我軍先生之子、臺盟中央涉臺政策策略諮詢委員會委員何標,臺海出版社社長馬鐵,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趙遐秋,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市文藝學會會長、臺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張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臺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黎湘萍出席座談會。(台灣網 王怡然 攝)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