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何香凝藝術精品展今天在南京開幕

2014年08月04日 11:22:25  來源:中國江蘇網
字號:    

  “何香凝藝術精品展”(2012年南京廣州巡展)今天在江蘇省美術館隆重開幕。該展于8月至10月先後在江蘇省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巡迴展出。

  何香凝(1878—1972),出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省南海縣棉村,自號棉村居士,又號雙清樓主,是中國近現代集政治活動家和藝術家于一身的偉大女性,在海內外享有崇高威望。

  20世紀初,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愷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從事辛亥革命和反對南北軍閥的鬥爭。1924年前後協助孫中山制定新三民義革命綱領,改組國民黨,促成同中國共産黨的合作。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她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抗日戰爭時期,她極力反對國民黨政府的獨裁、內戰等政策,致力於抗日救亡運動和愛國民主運動。解放戰爭時期,她團結國民黨的民主力量,組建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響應中國共産黨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她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而特殊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何香凝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她還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何香凝1909年進入日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學習繪畫,她的畫作氣度恢弘,立意深邃,常借對松、梅、獅、虎和山川的描繪,抒情明志。她七十年的革命生涯及其高尚品德,融入繪畫精神,畫作賦色典雅、佈局奇絕,堪稱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眾多藝術家和國家領導人的補筆、題詞,使得她的畫作更為凝重。

  今年巡展所展示的50件何香凝先生的藝術精品,及31件歷史圖片(其中南京展20件,廣州展27件)、文獻資料,分別從其藝術創作、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展現了何香凝先生偉大的藝術人生與其經歷的中國20世紀社會變革的內在關聯。在此次巡展的何香凝藝術精品中,除了展出何香凝先生早年留學日本期間的經典畫作《虎》(1910)、《菊》(1913)、《獅》(1914)、《馬》(1914)之外,也特別展出了與南京、廣州兩地相關的其他經典作品,如何香凝、經亨頤、陳樹人、于右任四人分別在1928年和1936年合作的題詩畫《松竹梅》。1930年代中期,何香凝在上海、南京參加抗戰保衛活動,此期間創作了不少有關南京的畫作,如《為誰來補破河山》(1934)、《石頭城下賣梅花》(1934)等重要作品。晚年時期的畫作則展示了劉少奇、董必武、陳毅、郭沫若等多位國家領導人所題詞的山水畫。何香凝的山水畫創作,體現了她對祖國山河壯麗的由衷讚美,同時也反映了她晚年研究傳統山水圖式的探索精神和旺盛精力。《奚山行旅》(1956)、《溪口駐扁舟》(1961)在此次展覽中也有展示。同時,還展示了何香凝與廖承志、潘天壽、傅抱石及北京、上海畫院畫家等多位藝術家的合作畫,及書法作品。

  巡展中的31件歷史圖片中,分別增加選取了何香凝與南京、廣州兩地相關歷史淵源的部分老照片。其中與南京歷史背景相關的圖片8張,又與廣州歷史背景相關的圖片11張。這些歷史圖片,將有助於各界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對何香凝繪畫精品的欣賞與理解,從而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認知並得以傳承。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