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涉臺文物福州建寧會館:昔日繁華的“微縮影”

2014年08月04日 11:22:37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遊客正進入左側的建寧會館參觀。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七月夏日,熱浪襲人,走在古香古色的福州三坊七巷,古色幽深的宅院,高大聳立的綠樹,氤氳繚繞的水霧,讓一撥又一撥前來參觀的遊客享受暫時的清涼。沿著郎官巷徑直往前走,不到五分鐘便到了昔日繁華的“微縮影”——福州建寧會館。

  建寧會館所在的郎官巷與繁華的東街口商業街僅一街之隔,它又被稱為“三坊七巷天后宮”。據福州三坊七巷管委會文史研究部的徐炎介紹,建寧會館始建於元代,後由清代建寧人出資重修,佔地面積1045平方米。它是清綏安會館的附屬建築(綏安包含了建寧、泰寧及寧化等周邊地區)。在清道光年間,建寧人紛紛出外做生意,在福州日漸形成了紙、木材、茶葉、筍等商幫。就這樣,在郎官巷西口的內河邊形成了貿易集散地。

  對於有經商頭腦的建寧人來説,福州是重要的轉机站,自然促成了建寧會館的昌盛。在《綏安會館碑記》提到,“紙、木、茶、筍等幫,貿遷至省,暨轉運天津等處者,險歷灘河,逾越海澨,莫不感戴神靈,生計日隆,備臻利涉,思有以報答天后之鴻慈,圖建會館。”建寧人貨物多經海上運輸,因此祈求海神天后媽祖的庇祐,也就建成了緊鄰會館西側的天后宮。據傳,這座天后宮是舊時福州城內唯一的一座媽祖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幾經修復,直到2010年底才修繕完畢。

  進了郎官巷天后宮大門後,發現其前殿、正殿和後殿,依然保持著福州建築婉約、別致的風格。前殿有戲臺,院內石板鋪地,兩側建有廂廊,其木構件雕刻精美。正殿的頂部有鎏金藻井,由七層如意鬥拱疊澀螺旋結頂,優美華貴,殿正中供奉了媽祖神像。現在這尊媽祖神像是莆田籍著名工藝美術大師佘國平受管委會委託設計並建造。塑像所有彩繪均使用礦物彩,可經千年不褪;手工按金工藝,其光澤度足以和鍍金相媲美。逢年過節,前殿戲臺唱戲,兩側的廂樓和天井人山人海,十分熱鬧,是福州坊巷中一處民間信仰活動場所。

  林則徐朋友、著名詩人、建寧籍舉人張際亮(1799-1843)多次來到福州,也沒有住進會館,而是寓居天后宮前黃氏宅。據張際亮《思伯子堂詩集》記載:道光十五年(1835年),張際亮寫了《述舊絕句》三十首,第三首寫道:“郎官巷古半鄉人,天后祠前記比鄰。往日兒童頭角異,可知吾亦太倉陳。”詩後注:“郎官巷,余邑人多居於此。天后祠,邑人所建也。”這是目前僅見的歌咏建寧會館的詩。

  2011年4月2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后媽祖誕辰1051年紀念日,郎官巷天后宮舉行了媽祖聖像開光、祝壽祭祀大典。臺灣主要的天后宮廟宇及媽祖信眾首度來此宮會香祈福。

  如今,隨著三坊七巷旅遊區的發展,建寧會館通過修繕被較好地保存下來。但一處有歷史底蘊的舊址需要更多現代人的關注和了解,它代表的是過去商業的繁榮,也見證著當今社會的發展。

  本報記者 李向娟 實習生 高洋洋 文/圖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