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香記蛋卷 徐 蕾攝
香港恒香老婆餅
推動、回歸、溫暖
手信文化沉澱著城市的文明,當地政府自是大力推動“手信”這個産業。
日前,首個以傳統懷舊港産美食為主題的景區在香港海洋公園成立,取名“香港老大街”,雲集曾經傳揚中外的香港“手信”和餐飲美食。為推動“手信”文化,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和曾志偉等一眾香港知名人士,扮演不同人物,表演不同故事來展示香港“手信”文化。
“如果以一棵樹的主幹來比喻一枝獨秀的澳門旅遊業,‘手信’業便是其中一條分枝,兩者同根而生。”澳門人這樣看待“手信”。去年年中,澳門“手信博物館”順應而生。館內展出了澳門百多年來部分極具歷史價值的手信産品,當中包括月餅包裝紙、“手信”盛載器皿、“手信”倣真品等。
臺灣電影《海角七號》讓馬拉桑小米酒和原民琉璃珠賣到缺貨,臺灣當局趁熱打鐵大力推出“伴手禮”票選助一臂之力。當然,臺灣當局不僅推動伴手禮向大陸拓展,還不忘“拉攏”本土年輕人。近幾年來,在臺片熱的帶動下,很多臺灣年輕人重新認識臺灣品牌,如以往被年輕人認為是“外星人食物”的傳統糕點,開始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帶傳統糕點回家“與媽媽共用老味道”成為了一種溫暖的行動。
港澳臺手信(食品)推薦
臺灣手信:新竹米粉、金門貢糖牛軋糖、臺中太陽餅、鳳梨酥、池上米、竹炭花生
香港手信:麼鳳話梅、鏞記燒鵝、紹香園核桃王、德成號蛋卷、陳意齋燕窩糕、恒香老婆餅
澳門手信:咀香園杏仁餅、香記蛋卷、豬肉乾、三可老婆餅、豬排包、車厘哥夫紐結糖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