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臺灣大學生暑期文化之旅側記:“做客北京,讚!”

2014年08月04日 11:22:5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古風今韻”2012年京臺大學生詩詞吟誦會合影留念。(北京市臺辦 王松 攝)

  台灣網7月23日北京消息 應北京市委書記、市長郭金龍的邀請,來自臺灣輔仁大學、淡江大學、臺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15所院校及臺灣少數民族合唱團共計260名臺灣學生“做客北京”,參加臺灣大學生暑期文化之旅暨第十三屆京臺青少年交流周活動。從7月11日開始,在為期一週的時間裏,他們與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北京高等院校的師生代表一起,敘友情、吟詩詞、品美食、逛皇城,攜手譜寫了京臺青年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今年2月,北京市長郭金龍率北京文化高層參訪團在臺灣出席“北京文化周”期間,向臺灣大學生發出了暑期來京做客的邀請。千里相約,北京相會,臺灣同學如期而至。北京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和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會給臺灣同學帶來哪些驚喜?他們又會從中感悟些什麼?

  詩詞吟誦 架起文化交流的炫麗彩虹

  參加“做客北京”——臺灣大學生暑期文化之旅暨第十三屆京臺青少年交流周活動的臺灣師生,大多來自島內中南部地區,其中超過90%是首次來京。北京對於他們來講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但不管相距多遠,語言是共通的,血脈是相融的,文化是同根的。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古典詩詞歌賦作為中華文化的亮麗奇葩,一直以來為兩岸學子所喜愛。詩詞吟誦歷來是古代文人墨客相互交流切磋的舞臺,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誦,還是一種讀書方式和創作方式,更是中華文化中獨有的創作方式、教育方式和修身方式。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在中華文化交流和傳承過程中,兩岸學子共用詩文吟誦的風雅,體會文化傳統的韻味,有著特殊的意義。

  古體吟誦穿插于整個臺灣大學生暑期文化之旅活動中,成立於1998年10月的臺灣輔仁大學“東籬詩社”和成立於2007年4月的北京師範大學“南山詩社”,雖然分屬兩岸,卻有著同一血脈淵源,“東籬”和“南山”皆出自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並且“南山詩社”的創立還得益於輔仁大學的幫助指導。此次以京臺青年交流周為平臺,兩地詩友同場高歌,聯袂做客北京電視臺,暢談共同的歷史淵源,描繪未來的發展藍圖,共同吟誦經典名句,處處透露出對古詩詞深深的熱愛。

  在首都師範大學舉辦的“古詩詞鑒賞與吟咏講座”會上,京臺兩地吟誦名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徐健順的吟誦講座以及臺灣輔仁大學教授孫永忠和臺灣成功大學教授王偉勇的精彩點評,深深地吸引了京臺兩地師生的目光。在國子監舉辦的“京臺大學生吟誦雅集”詩會上,兩地師生以“北京遊感”為題,現場即興創作七律並吟誦,詩文對仗工整,押韻準確,贏得陣陣掌聲,更拉近了京臺兩地同學的距離。

  來自京臺兩地20余所大學的500多名大學生參加的“古風今韻”2012年京臺大學生詩詞吟誦會,把本次交流活動推向了高潮。北京市委書記、市長郭金龍親自出席並致辭,鼓勵京臺兩地學生的增強彼此的了解和友誼,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促進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現場吟唱了《靜夜思》《月下獨酌》等名篇,再現了詩仙李白的豪邁情懷。兩地師生穿越時空,撫琴懷古,以方言、咏賦、合吟等多種方式將《詩經》《楚辭》《漢樂府》《木蘭辭》《將進酒》《渭城曲》《黃鶴樓》等古體詩詞的精華,展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全場師生共同吟誦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唱響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號角,激蕩起中華民族久不停歇的歷史回聲,抒發了兩岸人民不可割捨的親情,表達了兩岸同胞對祖國母親的深深眷戀……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