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臺灣東森電視臺走進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組圖)

2014年08月04日 11:23:1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貴陽市臺辦 胡珊珊 攝)

  台灣網7月13日貴陽消息 座落在貴陽市白雲區的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外表看似普通,裏面卻珍藏著“中國苗族服飾收藏第一人”曾憲陽先生畢身的心血。日前,臺灣東森電視臺《生活接力棒》欄目組一行走進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曾憲陽先生的女兒,館長曾麗向我們講述了父親和她與苗繡服飾的一世情緣。

  因父親一直從事苗繡文化的研究與收藏,從小就被父親使喚幫忙整理繡片等活的曾麗從心裏非常厭惡父親的工作。長大後,她更是豪不猶豫地選擇了工科。直到父親生病、過世,血脈相承的感情和難言的悲痛讓她開始重新審視父親鍾愛的事業。

  曾麗全面接管了父親的藏品,從最初的為能盡孝,完成父親遺願,到2007年,經整理、規劃,最終創建了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投入了所有感情和精力的曾麗對手中的苗繡早已割捨不下。她的人生重新起步,以苗繡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為使命和動力,2010年以來,她踏上了重走父親當年的苗疆路;重訪父親當年拍攝過的60多個村寨;完成新版《苗裝》畫冊;去理解、觀察、記錄苗裝和苗族人今天的生存狀態。

  採訪中,曾麗説,在我見到苗裝後,我覺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霓裳。見到苗裝的感覺,我喜歡用一個詞來表達——艷遇!”為了期待的“艷遇”,曾麗沿著父親當年走過的路,一次次走進苗寨。

  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進程,許多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受到衝擊,面臨失傳。苗繡藝術也不例外。在重走苗疆路的過程中,曾麗發現了這一嚴峻問題。她向我們介紹道,她館裏的這位繡娘堪稱苗繡大師,但由於沒有文化,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困難。為此,繡娘抱怨至極,並表示不會再讓女兒沿襲自己的路。無奈之下,曾麗接回了在外地打工的繡娘,安頓好她的家人,並讓她在自己的博物館裏工作。

  然而這只能是緩解之計,如何才能挽救即將失傳的藝術呢?幾經思索,曾麗創建了貴陽中視和陽文化傳媒公司,旗下機構貴陽苗疆故事民族服飾博物館、貴陽苗疆故事研究所、貴陽苗疆故事繡娘工坊、貴陽苗疆故事百工坊。她一方面讓包括苗繡、蠟染等手藝人有了生存立足之地;另一方面帶著這些創作長年奔走于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進行展示和銷售。曾麗將民族文化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她要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解、愛上中國的苗繡等傳統藝術。

  “苗族歷史上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苗繡就像一本“無字天書”,服飾上的符碼就仿佛是無聲的語言,記錄了苗族的歷史、情感、希望。比如“萬字文”、“蝴蝶媽媽”、“龍圖騰”等等,苗族把自己民族的千載傳奇都寫在了自己的服裝上。”説起熱愛的事業,曾麗一會眼裏泛著淚光,一會又滿臉興奮。

  編導小翁告訴我們,無需太多溝通,只要看著這些繡片,翻閱新舊兩本《苗裝》,跟著曾麗的回憶,苗族同胞發達、美妙的刺繡文化之路就會呈現眼前。拍完博物館,欄目組仍意猶未盡,又跟著曾麗到凱里等地重走了一次苗疆路。

  深受打動的欄目組一行告訴我們:我們的心已被曾麗、被苗繡文化征服,我們拍出來的節目也一定能征服廣大觀眾。相信看過這一期節目後,會有更多的朋友愛上苗繡。(台灣網貴陽市臺辦通訊員 胡珊珊)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