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廬山上“尋”胡適

2014年08月04日 11:23:51  來源:合肥晚報
字號:    

  廬山東林寺

 胡金芳旅館客房

  今日仙岩旅館

  廬山談話會會場上有胡適座位

  上廬山,在旅遊車還沒進山就開始迴圈播放的宣傳片中,你會看到關於廬山佛教及東林寺的介紹,説它開啟了中國的佛教化和佛教的中國化的趨勢,進山後,你會不斷地在廬山的介紹中看到這句話。這句話是胡適1928年4月初遊覽廬山時作出的概括。胡適先生一共上過兩次廬山,另一次是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受蔣介石邀請上山……

  壹

  此次上廬山,我準備追尋一下胡適上山的足跡。

  1928年4月7日胡適上山,11日下山,一頭一尾住在胡金芳旅館,如今這旅館還在不在呢?經過詢問,不僅在,而且基本保持原樣,它就在牯嶺街正中間,坐東朝西,英式,主體全為石構,只是下層為亂石,上兩層為打磨光滑的料石。文革中曾是廬山革委會第一招待所。如今一樓已成振豪超市,二樓改成談香膳酒樓,後邊附樓仍是旅館,只是名稱改成了雲天,樓與樓之間爬滿葛藤,不知胡先生當年來時是不是就有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如有,此時也應該是始發的千嬌百媚。胡先生下山一上船,即開始補記三天所行所思,居然寫了上萬言,對廬山在中國思想史上地位作了這樣定性概括,“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這是他對廬山的貢獻,當然廬山也對胡先生作出了貢獻,因為除此,此行對他後來人生取向留下了一處伏筆。

  抗戰爆發後,胡適1937年7月11日到達南京,第二天與梅貽琦等人由南京出發乘飛機趕往廬山。下午蔣介石知道胡適到了後,立即邀請他前往“美廬”吃茶。胡適力諫蔣介石抗戰。談話進行了一個多小時。24年後,參加會見的王世傑回憶到此事時説,“胡適那天説的話頗有決定性的影響。那天晚上,蔣介石在室中獨自走路,走來走去,到九點鐘,忽下命令,令孫連仲、龐炳勳的軍隊開進河北。戰局就此決定了”。這次吃茶,胡適堅定了蔣介石的抗戰態度與信心。20日,蔣介石因戰事緊張下山回南京。胡適隨即被汪精衛一夥人包圍,在他們的鼓搗下,頭腦中原就存在的“主和”的思想又竄了出來。

  就在這當中,胡適寫了首追念第一次同遊廬山的友人、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高夢旦先生的詩:“九年沒有到廬山了──/泉聲山色都如舊──/每個峰頭,每一條瀑布,/都叫我想起那同遊的老友。/他愛看高山大瀑,/就如同他渴慕像個樣子的人。/他病倒在遊三峽上峨眉的途中,/他不懊悔他那追求不倦的精神。/我知道他不要我們哭他,/他要我們向前,要我們高興。/他要我們爬他沒有登過的高峰,/追求他沒有見過的奇景。”這首詩胡適比較喜愛,13年後,胡適曾再次對此詩進行修改。此詩胡適沒有簡單地追憶當年兩個人遊覽的過程,而是抓住高夢旦的“精神”並由此生發,表達了像他那樣追求不倦才是對他最好紀念的情感。結合當天梅宴請,這個表達恐怕也包含著為了國家民族的解放與自由在“戰”與“和”之間進行某種大膽嘗試的潛在因子。當然隨著戰事的開展和蔣介石要他出使美國爭取美國支援,他堅定了戰的態度,並在抗戰前五年最艱難日子裏為祖國打開國際尤其是美國支援大門作出了重要貢獻,敢於出使去嘗試自己從來沒有承擔過的使命,上廬山朋友精神的激勵是不是一種動因呢?

  貳

  胡適第二次來廬山與第一次有了精神的聯繫。胡適第二次來是住在仙岩旅館。那現在還有仙岩旅館麼?

  經過多番打聽,仙岩旅館還在,只不過變成了解放軍飛行員休養所,主樓上挂著解放軍軍徽,適應性質的變化,主立面也經過了改建,一條軍事標語在軍徽下與屋齊寬地紅彤彤漆著。繞過去,後面的樓仍然保持著原樣,它可是1904年“廬山公司”第一任總經理都約翰修建的,青磚,三層,大曲尺形鐵欄杆陽臺,依稀的青苔痕與鐵銹斑顯示著它們的滄桑。樓下還刻著塊石碑,原來它還是八一南昌起義的最早策劃地,那年的7月23日,就是在這裡,李立三等人作出決定,8月1日舉行南昌起義。它緊鄰著老牯嶺旅館,”Guling Hotel”墨跡居然在隨後的革命歲月中保持著它的“黑”的頑強。它們都是當時別墅區最好的旅館,位於“美廬”南方,即山溪的下游同一邊山坡上。順著溪邊的石道,聽著溪聲,即使慢悠悠,也只需要十來分鐘即可到達“美廬”。無怪乎胡適一到,蔣便知道,蔣一邀請,胡適便能很快來到,兩人住得如此之近,這恐怕也是當時的有意安排。“美廬”主樓一層,蔣與各方人士談話的會客室緊挨著宋美齡的臥室,長條桌上鋪著紅絨桌布,靠西邊的大玻璃窗是高靠背椅,顯然是蔣介石的主座,桌兩邊各擺四張木椅,胡適可能就是坐在其中一張向蔣介石諫言的,連胡適都慷慨陳辭,他可是一向從容的啊,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領袖,他的聲音也應該是他們的聲音,甚至也代表了中國絕大多數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聲音,中國中堅力量的聲音。

  胡適又回到了仙岩旅館,一直住到28日才下山。這期間他始終認真地參加著國民政府召集的關於抗戰的談話會。16日,廬山談話會正式開始。蔣介石、汪精衛等出席會議,胡適代表出席人士致詞。三十年代前中期,國民政府在廬山修了三大建築:傳習學舍(現廬山大廈)、廬山大禮堂(現廬山會議舊址)和廬山圖書館(現抗戰博物館)。廬山圖書館居中,坐西朝東,完工於1934年,大門是中國傳統亭狀,四根紅色立柱,兩邊的亭角翼然伸展。談話會就在其南邊一樓會議室舉行。主席臺上方正中懸挂著孫中山畫像,兩邊是國民黨黨徽和國民政府國旗。主席臺上沒有擺放桌椅,僅在臺口豎著一根麥克風。臺下與主席臺平行擺著五個長條桌,每桌兩邊對坐五人,在第三排南邊桌頭,又豎放著一長條桌,桌後四把椅子,桌上擺著一台式麥克風,顯然是書記員的座位。

  胡適坐在哪兒呢?我們不能走進會場去,僅靠從外面樹枝間漏進來的陽光來尋找,他在第三桌背對主席臺南數第二位。胡適就是在這個座位上致詞的,表示擁護團結各黨派、各抗日團體共同抗戰的主張,獲得了這麼多的贊同,蔣介石第二天終於精神激昂地走上了主席臺,對著那架麥克風,揮動著拳頭,發表了永載史冊的“抗戰宣言”,“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聽完,胡適應該笑了,應該熱烈地鼓了掌,走出會場時,步履應該既輕鬆又顯得那麼堅定。

  20日上午第一期談話會結束,胡適最後一個發言,主要是談抗戰時期的國防教育,強調國防教育並不是非常時期的教育,而仍是常態教育,應本著“國家高於一切”的原則,政府官員和黨的勢力不得干涉教育,以保證教育的獨立。聽完胡適的發言,坐在第五排的胡健中寫了打油詩稱讚:“吾家博士真堪道,慷慨陳辭又一回。”但也遭到了批評,一位叫劉振東的人立即指責胡適的觀點仍然是他《新月》時期被國民黨上下一致批判的言論的翻版。

  胡適沒有反駁,站起身走了,只在日記中留下了一筆,“大眾都嗤之”。蔣介石也站起身走了,去南京準備迎敵,從他後來對西南聯大等高校的態度看,他顯然默認了胡適的觀點。從西南聯大等高校在戰時所取得的至今令人稱道的成就看,胡適的教育獨立思想起到了支撐作用。

  不知當時有沒有擺席卡,但如今擺上了,就是對這段歷史的認定。談話會散了,推開桌椅的嘩啦聲,我忽然感覺,眾人走出會場的步履聲,隱隱然從歷史深處傳來。與眾多參觀者的腳步聲匯合到了一起,然後又一起在廬山今日燦爛的陽光下回蕩……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