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臺灣醫生:“我真的累了”

2014年08月04日 11:24: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洪浩雲

  臺灣美容機構到大陸推廣,吸引客戶。
  劉震攝

  日前,32歲的臺大醫院外科總醫師洪浩雲捨棄“臺大光環”,毅然改當醫學美容診所的醫師,專科醫生救醜不救命,在臺灣醫界引發討論——

  工作強度大收入少

  “這幾年醫療工作環境惡劣,不時遇到病家無理取鬧。加上健保給付偏低,工作負荷大,讓我心灰意冷。”洪浩雲是臺大醫院創院以來,第一個接受院方培訓取得專科執照,卻選擇出走到醫美的總醫師。日前,他連續發表《我為何最後決定放棄外科走醫美》的10篇系列文章,陳述毅然“轉換跑道”的心路歷程。

  “一天看100多個病人,每週工作100多個小時,精神十分緊張,完全沒有生活品質。”洪浩雲抱怨,自己曾因前一天值班太累,隔天無法上刀,護理人員還為他打點滴。

  醫生的工作強度大,收入卻相對不成比例,這就要提到臺灣的健保。眾所週知,臺灣的健保價廉物美,衍生出醫療資源被濫用的諸多問題,許多大醫院人滿為患,醫護人員不堪負荷。據臺灣醫學生聯合會統計,臺灣住院醫生平均每週總工時為110至120小時,遠遠超過“勞動基準法”工時上限48小時。

  不僅如此,健保制度給付不成比例,讓很多醫生感到灰心。洪浩雲在臺大醫院的月薪10萬元(新台幣,下同)自嘲完全沒有生活品質。他將於7月1日開始轉至醫美診所,未來一週只需要工作45小時,不用急診輪班,月薪卻是現在的3倍。

  “臺灣的‘健保’已經快要支撐不了各醫院的營運,所以許多醫院希望開闢新渠道營收,比如推動大陸游客赴臺健康檢查,以這些自費項目獲得額外的收入來保持財務收支平衡。”臺灣振興醫院董事魏崢坦言。

  “全臺灣目前約有4.4萬個醫師,其中就有1.2萬多人投入醫療美容市場,有許多家醫科、復健科、內科、眼科、婦産科、耳喉鼻科等科別醫師都來搶食市場。”前任臺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林靜蕓無奈地説,健保給付制度扭曲醫療體系,讓許多醫師捨棄正途,改以營利為導向。

  醫患糾紛讓人疲憊

  臺灣的醫生和全世界的醫生一樣,也要面臨醫生與病者之間的衝突問題。

  2011年,臺灣媒體曾報道了多起急診室暴力事件,部分醫生遭拳打腳踢。為此,臺“衛生署”要求全臺22縣市衛生局,轉知並督導轄內醫院急診室,落實出入人員管制、警民連線、配置24小時保安、張貼防暴力海報;設立急診室獨立出入口,將診療區與候診區做明顯區隔等。

  “許多患者家屬態度惡劣,總要求醫師低頭道歉,讓我有被當眾羞辱的感受。”洪浩雲説。

  醫生一方面要小心被打,另一方面還要小心被罰。在臺灣打官司的門檻很低,醫療糾紛不少。近年來臺灣的醫療糾紛更有上升趨勢。據臺衛生主管機構保守估計,每年醫療糾紛案件約一兩千件。今年4月初,一起車禍病患醫療糾紛在臺中宣判,醫院與3名醫師被判連帶賠償3000多萬元,引發神經外科醫學會高度反彈。

  有醫師舉例説,他幫急重症病人插管,健保只給付400多元,但如果出意外,遇到醫療糾紛,可能得賠上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

  “救醜不救命”的警訊

  洪浩雲感慨,自己擔任總醫師,第一年也曾充滿使命感,享受救人的成就感。雖然知道自己將來一定會後悔,但為了家人和生活品質,還是選擇離開。“我真的累了。”

  那麼,洪浩雲的“出走”是否會在醫界造成骨牌效應?

  “臺灣內、外、婦、兒科面臨人才流失,急診、麻醉科人力也吃緊,簡直就是‘六大皆空’。”臺灣醫改會研發組長朱光顯不無擔憂地説,如今連臺大醫院的年輕外科醫師也改走醫美,恐越來越多醫師跟進。這股“救醜不救命”的科別失衡,勢必對島內醫療生態有不良影響。

  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呼籲相關單位應積極回應醫師的勞動問題,否則未來只怕更留不住人。“每個醫學生都是花相當多的資源被培育,做出這樣的選擇非常可惜。”醫改會研發組副組長黃經祥表示,年輕醫師選擇轉換跑道,洪浩雲一定不是最後一個。

  “若醫師過勞問題再不被正視與改善,醫師人力將嚴重失衡。”黃經祥説,衛生主管機構雖然對醫護勞動問題提出一些政策,然而關鍵在於醫院經營者是否願意落實。“年輕醫學生看不到未來,民眾如何得到好的醫療品質?”

  島內媒體調侃説,臺當局再不重視改善醫療工作環境,以後可能找得到醫師打玻尿酸、抽脂,手術室裏卻找不到人開刀、救重症。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