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涉臺文物調查:甘國寶二度戍臺顯神威

2014年08月04日 11:24:33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甘國寶故居所在的文儒坊 來源:《福建日報》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發端于盛唐的三坊七巷在1200年間鴻儒輩出,俠客紛至。陳承裘、郭柏蔭、沈葆禎、鄭孝胥、嚴復、林覺民等都是從那兒走出的彪炳史冊的人物,而既是鴻儒又是俠客的,當屬住在文儒坊裏的甘國寶。這甘國寶24歲考中武進士後,從御前侍衛做起,官至廣東、福建水陸提督,曾兩度戍臺擔任挂印總兵,深受臺灣民眾的愛戴。他不僅武功了得,還愛好文墨。臺灣立法院負責人王金平曾題寫書法讚其曰:“文武兼資, 功垂青史”。

  甘國寶的出生頗具傳奇色彩。他的父親甘享貴是屏南縣小梨洋村一帶遠近聞名的武師,傳説甘國寶的母親王氏懷孕時曾夢見吊睛白額大虎,甘國寶生下來後身高體重都遠超同齡人,雖長得虎背熊腰但身手十分敏捷,舞刀弄劍、開弓引箭的功夫像是與生俱來。有一回才七八歲的他淘氣惹事,被父親追打,跑至一條斷頭巷時他忽然飛身翻越丈余高的土墻,待父親爬上墻察看時,卻見墻下蹲著只白額大虎。甘國寶“越墻化虎”的故事就這樣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

  “神人”甘國寶于雍正七年(西元1729年)參加武舉考試,一舉中第。這時甘家已從屏南的小鄉村遷居到福州鐘鼎世家集中的三坊七巷,住進文儒坊28號。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24歲的甘國寶又考中武進士,而且是會試第三名,殿試二甲八名,被授為御前花翎侍衛。從此,這個身懷異秉的少年踏上了從省城到京城,從一介武夫到一代英雄的輝煌之路。

  入京後,甘國寶頭兩年隨侍雍正皇帝,雍正“駕崩”後他成了乾隆皇帝的愛將,從此平步青雲、官運亨通。乾隆二十四年10月(西元1759年10月),天降大任于“知天命”之年的甘國寶,乾隆皇帝欽點他擔任臺灣總兵。領命受職之際,乾隆皇帝御筆批示:“此係第一要地,不同他處,非才幹優良、見識明徹者不能勝任。”這既説明臺灣地位的重要,也褒揚甘國寶的才幹。

  乾隆皇帝果然慧眼識才。到臺灣後,甘國寶親自製定“總巡、分巡、輪巡、會哨”的軍事管理、防衛制度,嚴令官兵不打折扣地執行。並於臺南總鎮標營的“益求堂”組織官兵學習軍事文化知識,加強技術操練。當時,臺灣實行班兵制,官兵戍臺三年換班更替,替換之兵員皆由漳州、泉州、福州、興化、延平、汀州各郡兵營調撥。除了福建兵,甘國寶還招收身強力壯的臺灣漁民充實部隊,使臺灣守衛部隊對海上的潮汐、風向、水流、暗礁、島嶼瞭如指掌。他還深入臺灣民間,教導臺民明禮義、勤耕種,使“兵安其伍,民安其業”。並親自督船去外海巡邏,戍臺期間,不僅確保了海防前線固若金湯,還大大穩定了臺灣局勢。

  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甘國寶調回大陸,擔任廣東雷瓊總兵。然而就在他剛剛離臺不久,由倭寇和殖民者接濟資金和武器的海盜就在臺灣六門鬥海面滋事,臺灣地方政府迭報清廷告急,時年56歲的甘國寶臨危受命,二度赴臺任挂印總兵。當甘國寶的船隊抵臺時,臺灣民眾簞食壺漿,于碼頭夾道歡迎。甘國寶不負眾望,親自坐鎮海防第一線,繼續實行前次戍臺制定的軍事方略,每日親自乘坐樓船,帶領船隊沿海岸線巡邏。此外,還採取“擒賊先擒王”的計策,在六門鬥海域將海盜大頭目董六生擒,隨後公審並處決。從此這一帶的大小海盜“懾其威,服其勇”,紛紛到府投降或逃亡外地,臺灣重返安寧。甘國寶第二次戍臺時還採取“嚴疆界、謹斥堠”措施,妥善解決了漢民與原住民的土地糾紛,促進了民族團結和融合。

  乾隆三十二年(西元1767年),甘國寶調回大陸升任廣東提督,官居一品。離臺之際,百姓“群致萬民衣傘,父老有操舟送至鹿耳門而不忍去者”。至今,甘國寶仍是臺灣民眾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有關甘國寶題材的文學、影視、戲劇等作品在臺灣廣為流傳,閩臺兩地都成立甘國寶研究會,對甘國寶的追懷200多年來從未間斷。

  兩岸同胞還紛紛前往福建探訪甘國寶的生前遺跡,一處是位於屏南縣甘棠鄉小梨洋村祖屋,另一處是他青少年時期住過10多年的古田長嶺故居,還有就是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的老宅和祠堂。據悉,老宅原為三進穿鬥式結構建築,青石柱礎,楠木花窗,精雕細刻,典雅堂皇。祠堂坐南朝北,依序為門廳、一二進主座和三進兩層的倒朝樓。可惜1948年6月中旬一場暴雨造成的大水將老宅沖倒。上世紀60年代初,又拆建為文儒新村,舊址蕩然無存。如今三坊七巷保護改造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又可在文儒坊重見甘國寶的舊跡,于一片倣古建築中再發思古之幽情。(林娟)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