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海基會新大樓體現兩岸和平紅利

2014年08月04日 11:24: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位於臺北市大直北安路的海基會新辦公大樓外景。
  劉舒淩攝(中新社發)

  原址辦公不易

  在兩岸關係緊張、交流清淡的年代,臺灣絕難想像未來會有一幢大樓專門用於處理兩岸間的事務。上週末,位於臺北市大直北安路的海基會新辦公大樓正式啟用。這座新大樓將見證未來兩岸關係的巨大變遷。

  2008年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新局,兩岸協商與交流業務遞增,海基會原來位於臺北市民生東路三段的辦公樓,其租用的兩層辦公空間已越來越擁擠。據介紹,有臺商到海基會,只能在狹小的空間談事;大型訪問團到訪,接待室顯得跼踀不堪;工作人員的辦公空間堆滿文件、資料;至於檔案室,“只能用麻雀形容,小得連轉身都有困難。”海基會每年接待400至500個團組來訪,前來洽商的民眾超過5.5萬人次。

  2008年海基會開始籌建新大樓,建設經費全部由海基會董監事、企業界和臺商捐款而來。其中,辜振甫夫人辜嚴倬雲支援捐贈水泥,臺玻捐贈玻璃,臺達電捐贈視聽設備……從新大樓破土動工到海基會今年4月遷入新址,歷時僅14個月。

  兩岸和平紅利

  從上方鳥瞰,新大樓外形猶如一艘航行中的船,寓意臺灣的海洋文化和大陸先民渡海而來,傳達了“兩岸一脈”的意象。大樓門庭是一個挑高達5層樓的天燈造型。放天燈是臺灣民間的祈福風俗,海基會大廳融入天燈創意,也寓意為兩岸和平祈福。

  大樓內部規劃充分考慮兩岸交流的需要。以已故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名字命名的“公亮廳”,可以容納至少300人,作為大型多功能會議室;設立數量足夠的會議室,配備先進的視訊設備,因應兩岸未來各種形式協商的需要;樓內還設有海基會歷史館,呈現兩岸協商、交流和服務的歷史,包括文件、文物和觸控式電子墻,讓參觀者以各種方式了解兩岸和海基會的歷史。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説,2008年,中斷多年的兩會協商恢復,讓海基會獲得重新出發的動能;兩岸和平、經濟繁榮的成果,讓民眾信賴海基會,對新大樓的興建多有助力。據江丙坤透露,兩岸第八次“陳江會”就準備在新樓的二樓公亮廳舉辦。他説,海基會新大樓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更是實實在在的“兩岸和平紅利”。

  (本報臺北5月22日電)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