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臺影片《賽德克巴萊》“登陸” 講述少數民族抗日

2014年08月04日 11:25: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華語抗日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即將於5月10日和內地觀眾見面,5月6日下午,該片在北京舉行首映儀式。圖為導演魏德聖和一群臺灣原住民演員集體亮相。中新社發 李學仕 攝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 陳小願)“《賽德克巴萊》充滿血性,顛覆了我對臺灣電影的看法,”在北京首都電影院,剛看完電影的李凱告訴記者,“以前看臺灣‘小清新’的影片比較多,而本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我看到臺灣的部落雄風。”

  臺灣影片《賽德克巴萊》10日在大陸各大影院上映,講述的是臺灣少數民族賽德克人反抗日據當局殘暴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賽德克巴萊”為賽德克語,意為“真正的人”。在險惡的日據時代,賽德克人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服勞役而不得狩獵、女人須幫傭不能編織彩衣。影片的主角、驍勇善戰的賽德克部落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於是他決定帶領族人依循祖靈之訓示,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

  片中主角莫那魯道由原住民素人演員(未演過電影角色的人士)飾演,較好地展現了當時臺灣少數民族部落男子的陽剛之氣。

  “聽説影片和臺灣上映的版本相比,刪減了約兩個小時,感覺略有遺憾,意猶未盡。”王子義先生説。而他的妻子吳女士認為,“這是男人的電影,我更喜歡‘小清新’類的片子。”

  此次在大陸上映的版本時長約兩個半小時,與臺灣地區上映的、分為上下兩部約4個半小時的版本區別在於,大陸版本刪減了有關少數民族生活的一些場景,如少數民族“出草”(獵取敵人人頭的別稱)的血腥鏡頭,戰爭場面也有所縮減,通過加入字幕把影片故事融入到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大背景中。

  “大陸的電影沒有分級,刪掉一些血腥的鏡頭可以讓影片變成老少皆宜,比較不會對未成年觀眾造成不良影響。”觀眾李明德告訴記者。

  近年來,臺灣電影産業發展迅速。據臺灣“新聞局”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2011年是臺灣電影20年來最繁榮的一年,共有4部影片票房突破新台幣1億元。《賽德克巴萊》去年在臺灣上映後,創下了超過新台幣3億元的高票房。至於此次“登陸”上映將有怎樣的票房業績,業內人士認為,“還有待觀察”。

  兩岸簽署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除《賽德克巴萊》外,已有5部臺灣影片“登陸”上映,包括《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殺手歐陽盆栽》與《愛到底》,這5部影片總票房約新台幣5億元。此外,兩岸合拍並“登陸”上映的9部電影,票房也高達新台幣18億元。(完)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