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側記:走進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 感受廈臺緣與情

2014年08月04日 11:31:4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1月18日廈門消息 11月17日下午,第八屆全國網路媒體海西行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週年網路媒體廈門行採訪團的成員們,走進了全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紀念館——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在這棟既普通又不普通的小樓裏,大家感受著廈門的“三十而立”,為它的滄桑巨變心潮澎湃,為它與一衣帶水的臺灣之間的“緣”與“情”感慨萬千!

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外觀。(台灣網 趙靜 攝)

  這裡原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湖裏區的辦公樓,3年前改建為紀念館;從一樓走到四樓,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來的一幕幕,便這樣真實地呈現在眼前:開創階段(1978年─1984年)、發展階段(1984年─1991年)、增創新優勢階段(1992年─2005年)、科學發展新跨越階段(2006年至今)。四個發展階段,分佈四個樓層,一張張歷史圖片,記錄著廈門特區30年走過的路程,也記錄著廈臺之間隔不斷的“緣”與“情”的點點滴滴。

出入境部門熱情為臺胞辦理出入境手續。(台灣網 趙靜 攝)

  在這張廈門出入境部門熱情為臺胞辦理出入境手續的圖片中,老臺胞臉上既開心又欣慰的笑容久久地感染著記者。這位老臺胞,他或許是盼了很多年才等來返鄉的這一天,又或許正在憧憬著與親人團聚的場景。這張笑臉,再一次證明了廈門與臺灣的“五緣”優勢無可替代;也正是這個特具的優勢,令廈門在1978年被推向了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歷史選擇了廈門,機遇選擇了廈門。

  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與金門近在咫尺。從鄭成功屯兵廈島到揮師渡海收復臺灣,從閩南先祖移民到1683年設立臺廈兵備道,從開放海禁到兩地舟楫穿梭……廈臺之間,源遠流長、情緣深厚。然而改革開放前,廈門卻曾是臺海軍事對峙下的炮火硝煙之地,“就在建設特區前幾年,廈門本島還經常可見荷槍實彈的民兵巡邏海岸。”講解員介紹,兩岸的對立曾造成廈門建設和發展的長期滯後,而特區的成立,則與當時兩岸關係趨於緩和密切相關。

當年的海防前線。(台灣網 趙靜 攝)

廈臺緣深。(台灣網 趙靜 攝)

  江澤民同志1994年4月考察廈門時曾指出:廈門優勢、特色應該體現在與臺灣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上;這個作用別的特區不能代替,這個作用隨著歷史前進會越來越顯示出來。如今,我們確實看到了這個作用的巨大力量。生活的便利、語言的相通、民俗風情的相近,讓許多臺胞對廈門一見鍾情,把自己的事業寄託在了這座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美麗島嶼上。如今,廈門已成為海峽西岸最大的臺資企業聚集區和臺商聚集區,目前累計引進臺資企業3700多家,成了臺商進入祖國大陸的“橋頭堡”。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在廈門湖裏劃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為經濟特區;次年10月15日,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裏破土動工,這就是開啟廈門歷史的著名的“湖裏第一炮”。隨後,作為特區的起航之地,湖裏區誕生了廈門的第一家外資企業、第一個投資的臺商、第一份外貿訂單……(台灣網 趙靜 攝)

展館內陳設的廈金直航模型。(台灣網 趙靜 攝)

  紀念館的每一層展館裏,都記錄著廈臺間交流的每一個令人欣喜的瞬間:1985年,第一家臺資企業三德興公司落戶廈門;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在海滄和杏林設立臺商投資區;1992年,國務院又批准設立集美臺商投資區;廈金“小三通”持續擴大,變身兩岸人員往來便捷的“黃金通道”;廈臺間實現兩地57年來空中的“破冰之航”;廈門首開兩岸基層政黨交流先河……兩岸密切的往來,將臺灣和大陸緊緊聯繫在一起。

  在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陳列室裏,鄧小平題字的塑像吸引了眾多記者的目光。這個立體呈現的場景,重現了小平同志1984年視察湖裏並題詞時,現場使用過的桌子、臺布、沙發及窗簾布等。塑像背後,正是當年小平同志的題詞:“把經濟特區辦是更快些更好些。”(台灣網 趙靜 攝)

  每一張圖片都會説話,它們向人們訴説著一個個振奮人心的瞬間,也訴説著廈臺間隔不斷的“緣”與“情”: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覽暨項目推介會上,臺下民眾高舉的相機與歡呼的雙手;臺資企業奠基典禮時的開心笑容;兩岸政黨基層交流中一張張友善的面孔;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歌仔戲劇團給臺灣人民送去的一台臺精心排練的節目……

  30年風雨兼程、30年先行先試、30年奮發進取、30年歲月如歌!廈門經濟特區可謂“因臺而設”,一直扮演著兩岸交流橋梁與平臺的角色,而特區建設30年來的成就也是沉甸甸:全市GDP從7.4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060億元,增長近300倍;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1.5%,2010年財政收入達到500億元;城市綜合競爭力躍居全國城市前列;“全國文明城市”、“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等一系列榮譽接踵而至。

  如今,兩岸已經進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時期。祝福廈門這片三角梅盛開、白鷺騰飛的神奇土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續寫新的輝煌,也期待它在建設海峽西岸科學發展先行區和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區的歷史新跨越實踐中,再續“廈門模式”的新傳奇!(趙靜)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