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大陸高校師生:收穫在銘傳大學,盼更多交流機會

2014年08月04日 11:31:5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師生於臺灣銘傳大學交流座談。(台灣網 徐維彬 攝)

  台灣網11月11日臺北消息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追尋歷史足跡”系列活動之兩岸青年交流工作參訪團一行來到銘傳大學,與銘傳大學師生進行交流參訪活動。在銘傳大學,師生們深入了解了該校的教學設施及教育機制等各方面資訊,並與銘傳大學在讀學生以及大陸赴臺就讀學生進行了生動活潑的交流座談。

  來自北京高校的師生們以及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夏潮基金會的相關人員在銘傳大學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參觀了該校圖書館、MOL數位多媒體實驗平臺、銘傳廣播電臺等教學設施。通過工作人員的介紹和實地參觀,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工作處副處長張博告訴記者,他感覺到在某些領域在臺灣還是做得比較好,比較精緻。“比如在傳媒、動漫等領域,臺灣的大學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張博説,“臺灣的學校比較小、比較精緻,可能與大陸相比,這種精緻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專注于一點去做某件事。這次的參訪,我看到他們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回到北京之後我會跟大家多交流一些這方面的內容,讓大家吸收些好的經驗。”

  來自大陸的學生們旁聽了一節由兩岸關係研究專家楊開煌講授的課程,楊開煌所授內容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同,並且啟發了學生們的思考。清華大學學生張昊辰説:“聽了楊教授的課之後,我對兩岸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從某些方面解答了我的問題。遺憾的是,我們交流時間比較緊張,沒能向楊教授提出更多的問題,與他探討兩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內容。”而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學生周舟則對楊開煌“交流重要的是相互學習,交流更重要的是相互回憶”等觀點産生共鳴。

  在與臺灣學生以及第一批在臺陸生的交流中,銘傳大學學生王絹劵分享了自己幾次到大陸交流、遊覽的感想。她説:“這種交流很棒。在大陸,我發現什麼都很大,不管是道路還是建築。而且大陸處處是文化,處處是風景。大陸與臺灣很多不一樣,也有很多很相像。大陸的交流參訪,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並且美好的回憶。”

  經過與大陸師生短暫的交流,銘傳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召集人陳德昭表示,兩岸年輕人的交流互訪多多益善。他認為這種活動可以讓兩岸的年輕人互相學習,“多接觸多了解,能增進彼此的感情,減少彼此的隔閡。”陳德昭説,“兩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在當前這樣的形勢下,多多地、頻繁地舉行青年交流參訪活動,讓學生們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學習,對兩岸青年人品格養成有正面作用,而年輕人正是兩岸未來的根本。因此,年輕人的交流將是影響兩岸未來的關鍵。”

  提及當下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日益熱絡的現狀,銘傳大學秘書長樊中原表示非常希望可以更多地開展些這些年輕人的交流活動。他認為,這些年輕人的交流活動可以增加兩岸青年對彼此的認識,更多地減少兩岸文化上的差異,更好地促進兩岸文教等方面的融合。

  據了解,銘傳大學原名“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是臺灣最早設立之唯一女子商業最高學府,係由創辦人兼校長包德明博士與李創辦人應兆博士共同創辦。于1956年開始籌備,1957年3月設校。銘傳大學以嚴管勤教為教育政策,學生在校既學有所獲,畢業後乃能學以致用,且富於敬業樂群精神,畢業學生就業率幾乎高達百分之百,校風良好,蜚聲國內外,于1990年7月改制為管理學院,並參加1990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生,且因應時代潮流所趨,改為男女合校。(記者 徐維彬 宿靜)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