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臺灣文藝名人之劉墉:悲情童年造就非凡人生

2014年08月04日 11:33:28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劉墉

  劉墉:畫家,作家。臺灣人。1949年生於臺北。祖籍北京。

  1972年畢業于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當過臺北成功高中美術老師,“中視”新聞部記者。1979年入美國紐約市聖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任“中國畫”指導教授,次年被聘聖若望大學任駐校藝術家。198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主修藝術教育。1991年在臺灣成立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其間一直從事繪畫、寫作、演講,並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多次,更以暢銷書作家聞名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區。

  1993年開始在大陸出版各種作品,以散文及勵志小品為主,迄今總計已達幾百萬冊。1999年開始,以內地所得版稅在內地捐建小學,目標是捐足50所。

  品嘗記憶:傷痛能化作美麗

  “如果童年記憶是一幅畫,我覺得那是午後太陽射進了那種日式的屋子,院子裏頭有芭蕉樹,它們逆著光,所以芭蕉葉特別透明,好像翡翠一般。我的母親坐在椅子上正在縫補衣服,收音機里正播著一首歌,那是沈從文《邊城》裏的一首歌……”劉墉描述的童年,飽含細節、美如畫作,卻也在無形中透露著他不同於常人的帶著“逆光”的成長經歷。“我現在畫畫經常畫月夜水邊的景色,其實是源於小時候父親很喜歡夜裏帶我去釣魚,那種星星點點的夜空、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是我熟悉的童年記憶。”然而美麗的記憶在劉墉9歲那年戛然而止,讓他至今難忘的是當年母親一臉蒼白地趕回家,在地上號啕大哭的樣子。那一天,他失去了父親,天邊那一彎輕柔的月色就此消逝。“我父親過世之前和之後,我好像是在天堂,下面我不講是地獄,但是至少是落到相當的地面。我父親很疼我,我到今天一直記得。有一次我父親買了一把非常名貴的傘,我拿它夠檳榔,把它弄斷了,我很緊張。可是父親回來了,看一眼説,斷了就斷了,往旁邊一擺,牽著我的手進去了。今天做爸爸的人,孩子犯了一個錯你啪給了他一巴掌,而我的父親可以這樣把氣忍下來,淡淡地説,斷了就斷了吧,卻給我留下永恒的印象。”

  禍不單行的是,劉墉13歲時的一天夜裏,家裏不慎發生了火災,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許多珍藏的物品都被焚燒殆盡。“第二天回去,一大堆人把我們存下的一點點值錢東西都挖走、搶光了。”這個時候起劉墉真的無家可歸了。有兩年,他們只是住在一間“草房”裏——他母親在廢墟上頭蓋了一個小草棚。“住進草棚的第二天,母親燒了一鍋火燒肉,我覺得是這輩子吃到最好吃的紅燒肉。”

  劉墉説,童年的這些遭遇是日後幫助他成長的最大動力。“我們可以把那醜惡的回憶化為一種美麗,把所有的傷痛化為一種毅力。物不經冰霜則生亦不固,人不經憂患則德惠不成,就是這個道理。”

  身世之謎:養母恩情大過天

  高中時的某一天,劉墉家裏突然來了一位50多歲的中年婦女。劉墉的母親向他介紹説,這是你的“乾媽”。“乾媽”的突然到訪又匆匆離去讓劉墉的母親面露難色,當終於鼓起勇氣要開口時劉墉已經猜出了其中的奧妙。“乾媽”的到來帶來的是劉墉真實身世的揭曉,“不是父母親生的孩子”這個好像只有在電視劇中才有的橋段,發生了。養母説:“你願意留下來你留,你願意走你走。”劉墉沒有任何的遲疑選擇了繼續和相依為命的母親一起生活。“臺灣有句俗語,大致意思是親生的生母你先站在一邊,養母的恩情大過天。”

  就這樣,儘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劉墉一直沒有回去生母的身邊。“她是我的娃娃,她在前頭走,我把手扶在她肩膀上,因為她倔強,説你不要扶我,我把她當娃娃,我就把手扶在她的肩膀上,虛著,扶著,她是我的娃娃,我要愛護她,我不能講。”直到養母過世,劉墉才開始和生母聯繫,“之後我們一直都保持著聯絡,我每個月寄錢過去。她過世的時候,我們一家到加州參加喪禮……”回憶往昔,養父母的種種恩情仿佛昨夕,“生母也是母,養母也是母”,説到這裡,情至深處的劉墉落下了淚珠……

  家庭教育:兩套模式教子女

  高中時代的劉墉就已飽受疾病的折磨,他卻在大學聯考前的最後一個月,憑藉超凡的毅力考上了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大學時代的劉墉,收穫了人生中許多珍貴的經歷。比如用上英語課的時間參與校刊印刷工作。這對劉墉後來的人生也産生了很大影響,如在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隨筆《螢窗小語》沒有出版社願意印刷時,劉墉就親自參與過印刷工作。再比如,劉墉在一次代表學校接受訪問時結識了一個女孩,幾次偶遇讓兩人互生好感,終於那個女孩成了劉墉的女朋友,也正是如今的妻子畢薇薇。

  婚後的劉墉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劉軒已獲哈佛博士學位,比兒子小十七歲的女兒則曾以優異成績榮獲布希總統獎,就讀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細數成長的歲月,一對兒女接受到的卻是劉墉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模式。

  劉墉對兒子承襲了傳統的教育方式,告誡兒子“你必須成功,不能失敗”。劉軒在2歲時就開始體驗“地獄式教育”。劉軒懂事以後,劉墉與兒子的關係就開始變得平等,兩人常常打賭,而且他教兒子必須要守信用——輸了就得掏錢……

  面對女兒,劉墉完全採取西方式教育,給予女兒更多的是鼓勵。對女兒而言,他既是嚴師又是慈父:小到翻閱書籍時的手勢、日常用品的清潔與擺放、吃零食會長胖等等,大至人生觀、世界論。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