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的民族民俗與節慶
臺灣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卑南族、布農族、排灣族、雅美族(達悟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族等14大族群,嘗試與大自然接觸、依賴天地維生的結果,致使他們常常藉由祭典、儀式、歌舞、競技等來表達對天地鬼神的崇敬。
又因各族群間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略有不同,故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祭典風貌,如阿美族的豐年祭、賽夏族的矮靈祭、布農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雅美族(達悟族)飛魚祭等,都極富特色,很具觀光價值。
戰祭
鄒族“戰祭”
鄒族(Tsou)也稱為曹族,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一支,人口約6000多人。分布于玉山西側,高雄山地的卡那布與薩阿魯阿,包括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吳鳳鄉和高雄縣三民,桃源二鄉部分山區。部落內人口聚居密度高,居住之海拔自500米至1500米。
戰祭(Mayasvi瑪雅斯比)是鄒族部落中最神聖的祭典,早年依徵戰及狩獵的情況擇期舉行,如今則于每年陽歷2月份左右舉行。鄒族的戰祭又有“凱旋祭”、“人頭祭”、“敵首祭”、“迎神祭”等之說法,其主要供奉徵戰之神,即戰神和司命神,除向其祈求戰力外,也藉此求得神靈的庇佑,並含有激勵族人士氣的功用。
祭典大致分成:預備活動、正典、歌舞祭、結束祭四大階段,從迎神曲開始,緊接著頌神歌舞持續3天2夜,在最後一天午夜12點吟唱送神曲後結束。
打耳祭
布農族“打耳祭”
打耳祭是布農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祭典,約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舉行;祭典主要分成狩獵、射耳、烤豬肉、分豬肉、獵槍祭、誇功慶、成巫祭等幾個主要活動。
傳統的“打耳祭”,在祭典舉行前成年男子都必須上山打獵,將獵物的耳朵割下挂在木架或樹枝上,讓全村的男子輪流用弓箭射擊;而年幼的孩子則由父兄陪伴,到場中練習射擊,如此可訓練他們日後成為狩獵的高手。布農族人以往射擊鹿耳來祈求農作及狩獵的豐收,近年來,漸漸改射山豬耳替代。
雅美族近百年首艘18人大船“拜訪號”打造完成正式下水,29日啟航,展開近800公里航程。
雅美人“飛魚祭”
雅美人,也稱達悟人,是臺灣少數民族中最典型的海洋族群,居住在臺灣以東的蘭嶼島上。雅美氏族社會是實行男女分工的父係社會,男性負責捕魚、建築房屋、制造工具,婦女則負責織布和耕作。
達悟族和飛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年3~7月間飛魚會隨著黑潮而來,帶給蘭嶼達悟族人莫大的豐收。因此,達悟族人相信飛魚是神的賜予,格外珍惜這項天然資源,甚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規律和禁忌,也隨著飛魚洄遊的生態來明訂。
“飛魚祭”是一種獵魚的儀式,約在每年農歷2、3月間舉行,為期近4個月。整個活動為分為祈豐魚祭、招魚祭、飛魚收藏祭等階段。祭典時,達悟族男子會穿著丁字褲、頭戴銀盔及金片,面向大海祈求飛魚豐收。女性禁止入場參與。
阿美族表演的“豐年祭”精彩舞蹈。
阿美族人“豐年祭”
“豐年祭”是阿美族人最盛大的活動,于每年7、8月間舉辦。
豐年祭中常見的祭典儀式包含有成年祭、迎賓舞、豐年舞、耕種舞、捕魚祭等,整個過程包含“迎靈”、“宴靈”和“送靈”三階段,早年為期8到15天,活動內容較單純,以男子年齡階層為組織,婦女是不能參與的;近年許多舊俗和禁忌略有改變,除了祭典天數縮短、宗教儀式簡化外,並在活動中加入賽跑、拔河、射箭等競技活動助興,一般遊客也可加入同歡。
矮靈祭。
賽夏族“矮靈祭”
“矮靈祭”是賽夏族最重要的一項傳統祭典,2年一小祭,10年一大祭,約在農歷10月15日左右農作物收成之後舉行,為期4天3夜。整個矮靈祭分為告靈、迎靈、會靈、娛靈、送靈等幾個主要儀式,其中尤以迎靈最為神聖,只容本族參與(一般遊客只能參加會靈及娛靈兩種儀式)。
第一天展開的“迎靈”,由長老們供奉酒肉,向東方召請矮靈,以祈求降臨;第二天“娛靈”,是整個矮靈祭中的重頭戲,族人以熱鬧的歌舞來紀念矮靈;最後一天“送靈”,等待破曉時分,族人將芒草結和榛樹枝朝東邊拋去,以表示將矮靈送走,並將供奉的糯米酒、豬肉及米糕等分送給參與祭典之人。
卑南族”猴祭”及“大獵祭”。
卑南族“猴祭”及“大獵祭”
卑南族的“猴祭”及“大獵祭”合稱為“年祭”;近年來,各村落間會輪流舉辦“聯合年祭”,持續將卑南族的特色發揚光大。
卑南族是臺灣原住民中最崇尚武力的族群,約在每年12月下旬舉辦的“猴祭”,被視為卑南族最具特色的祭典。所謂“猴祭”,是指卑南族男子進入少年會所的成年禮儀,一般稱為“刺猴祭”。傳統猴祭中,卑南族少年須經過一連串嚴格的考驗,其中尤能以竹竿刺殺猴子最為重要(如今猴子已改為藤制的模型替代),藉此培養少年的膽識體魄及分工合作的精神,整個過程須歷經4次考驗,過後才能進入“大獵祭”。(大獵祭是旨在5天內憑個人本事于野外狩獵,通過後才算進入成年階段,方可論及婚事)。
[責任編輯: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