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7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近日聯合印發《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北京將規劃5條500米寬度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以及多條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北京市規劃委表示,將在首都中心城區形成一套完善的通風廊道網絡係統。
熱島效應是城市氣候最明顯的特徵之一,高溫的城區處于低溫的郊區包圍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島嶼。監測數據顯示,嚴重時北京市城六區熱島面積已佔到該區域總面積的77%。這導致北京中心城區空氣流動性變差,導致生活、生產的空氣污染物淤滯。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介紹,在有條件的地區構建“南北通透”的通風廊道,目的讓中心城區與遠郊區縣之間更好地“換氣”。“5條應急走廊,是一個體係。還會有三級微型廊道,根據每條的不同情況,都有模型,我們跟氣象部門還有有關專家進一步對每一條不同情況有專門的措施,保證實現綜合走廊的設計的目的。”
據了解,目前五條一級通風廊道,主要組成部分是北京市中心城區多座公園和大片綠地。西北部的廊道一包括昆明湖、昆玉河,紫竹院公園、動物園,玉淵潭;西部的廊道二的起點設在植物園;沿中軸線地區的廊道三包括太平郊野公園,經東小口森林公園、奧林匹克公園,以及後海、北海等;中心城東部的廊道四,包括清河郊野公園,朝來森林公園、朝陽公園等;中心城東部的廊道五,主要為東五環及兩側綠化帶。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室副主任何永表示,大型的通風廊道和下一步將規劃的微型三級廊道會形成北京中心區的“新風係統”。
何永解釋,考慮了天空的開闊度,還有地表的粗糙度,也就是不要鱗次櫛比的房子,不要房子密度過高,盡量形成開闊的空間,同時廊道要考慮風向的夾角盡量不要超過四五十度。
據了解,目前在北京一二級通風廊道的規劃設計路線上,不少高度較高、密度較大的建築群落,成為空氣流動的瓶頸區。比如,位于廊道四中的十里河地區擁有大量的批發市場以及臨時建築,不過這些有望隨著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工作的推進逐步騰退。項目組研究結果顯示,通風廊道對降低局地熱島效應、促進空氣流通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在峰值時效果更加明顯。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