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知名舞臺劇導演賴聲川:創意可以“練”出來

2016年02月17日 13:33:03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臺知名舞臺劇導演賴聲川:創意可以“練”出來

  賴聲川在演講會現場。

  日前,臺灣知名舞臺劇導演賴聲川來到福州舉辦了以“創意之路”為主題的專場演講會。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創意的今天,賴聲川眼中的“創意”究竟為何物?為何他説“創作創作,一分創九分做”?

  創意之花如何開出

  記 者: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創意氛圍不可能一蹴而就,能否結合您當年初涉舞臺劇時的情境談談一個城市舞臺文化、創意文化應該如何培養?

  賴聲川:1978年我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戲劇藝術,1983年拿到博士學位回到臺灣。我回來的第一份工作是任教于臺北藝術大學,要備課時我突然發現沒有本土教材,能找到的都是國外大師的作品。所以,我就在想能不能做一部自己的戲,不要天天講契科夫、果戈裏。

  1986年3月3日,《暗戀桃花源》(以下簡稱《暗戀》)在臺北一個只能容納600多人的劇場誕生。它對於舞臺劇、話劇、相聲的衝擊是空前的。當時,話劇並不屬於臺灣民眾生活的一部分,那時的臺灣幾乎是劇場“沙漠”。但我想,一個城市舞臺劇文化的形成就要靠幾部好戲。後來我們就每年推出一部好戲。就是這樣靠幾部好戲,臺灣慢慢形成了不錯的文化氛圍。

  另外,我和林懷民、侯孝賢等都是好朋友。當年很多臺灣電影和舞臺劇,都是大家一起聊天、討論出來的。創意需要很多條件,比如一個寬鬆包容的文化氛圍,能讓各種各樣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互相碰撞産生靈感。

  票房和創意怎麼相容

  記 者:您創作了這麼多的經典劇目,您覺得一個優秀的創作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賴聲川:一個英國學者曾經説過,一個藝術家要出師,他必須在行當裏做滿一萬個小時。比如披頭士樂隊成名于1963年左右,但是他們其實在1960年就在德國漢堡的酒吧裏面完成了8000多個小時的演出。創作是非常奇妙的,創只有10%,做佔90%。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努力深入一個角色。去年我在美國排戲就很痛苦,因為他們太被法律、工會等規範。比如經常排演到一半,有一個演員走掉了,因為工會不允許他留下這半個小時。

  好的作品需要長時間打磨加工,增之一分則太多,減之一分則太少。創作其實就是一個自己出題自己解答的過程,比如《暗戀》,我想表達的就是我們父母的那個時代,他們的顛沛流離,以及他們在臺灣的處境。在美國排演時,我就跟當地的演員講,有百萬中國人的苦難正通過你們的身體來表達。正因題目出得難,你痛苦,但歷經艱辛之後,呈現出來的結果可能才會讓自己滿意。今天很多作品,出題太簡單了。因為它的目的就是票房,有的乾脆直接抄襲,創意方面就比較弱。

  記 者:藝術作品的功利性與創意性難道不能相容嗎?

  賴聲川:如果一個作品的目的就是票房,那評價的標準就是能否賺錢,創意與否並不那麼重要。其實帶有功利性的創意是可以幫助解決很多日常生活所需的。比如莎士比亞他也是在極商業的環境裏寫作。他本身是個劇院老闆,在跟隔壁劇院搶生意。又比如義大利的米開朗基羅,這麼偉大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全是別人下的訂單。如果某個豪門望族的花園裏需要一個雕塑,他就去做。你説他們功利,但是他們有辦法超越自己。現在是一個創意的時代,原來你認為比較呆板的行業,比如金融業,現在也必須有“創意”才行。所以有創意,你才可以創造出比較好的生活環境,創造出你喜歡的生活方式。創意性與功利性可以相容,關鍵看你能否超越自己。

  經典劇目的生命力從何而來

  記 者:今年是《暗戀》誕生30週年,排演了這麼多遍,被那麼多演員演繹,您認為它歷久彌新的秘密何在?

  賴聲川:30年前,我們在一個沒有話劇的社會裏意外成功了。《暗戀》是一個沒有文法、拼貼的作品,甚至為了它的名字我們都爭論了很久,包括我太太説它語句不通。但現在沒有人覺得它有什麼問題。我覺得創作一個作品仿佛有一個原型和雛形存在於某一個虛空中,我們要去發掘它。創作過程,我們經常會覺得哪不對,檢查、去想、去修,慢慢就越來越像它該有的樣子了。

  《暗戀》是一部奇妙的作品,每一次重排都能發現新東西。人有人的命、戲有戲的命。你可以完全顛覆賴聲川的做法,誰都有自由去做。你可以把《哈姆雷特》的背景放在月球上,也可以把《李爾王》放在臺灣少數民族身上,但你可能就破壞了這部戲。《暗戀》這部戲現在很多大學的話劇課都在演,大家都很開心,我覺得這部戲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福建日報記者陳夢婕 文/圖)

[責任編輯:李典典]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