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滬臺同展董其昌《煙江疊嶂圖》 專家判斷必有倣作

2016年01月27日 15:24:07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董其昌《煙江疊嶂圖》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蔣迪雯 攝

  ■本報記者 鐘菡

  兩岸博物館同時展一張畫?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1月9日推出“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其中一張《煙江疊嶂圖》,是董其昌的代表作之一。

  同樣的畫在上海博物館也有一幅。上海博物館“吳湖帆書畫鑒藏特展”于1月25日—27日進行30余件作品的更換,為1月28日至3月13日的第二期展覽做準備。這張《煙江疊嶂圖》也于昨日起在書法館中配套展出,因為這幅畫正好是吳湖帆外公的收藏。

  由此,兩幅《煙江疊嶂圖》在海峽兩岸同時亮相。

  其中一幅必是倣品

  董其昌為明代著名書畫家,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擅書畫、精鑒賞。《煙江疊嶂圖》作于萬曆三十二年(1604),為其相容參合古代各家筆意、個人書風形成早期的典型書作。《煙江疊嶂圖》存世有兩本,一本藏于上海博物館,一本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是畫史著名“雙胞案”之一。臺北故宮此次舉辦的董其昌書畫特展承接此前的“明四家”特展,從300件館藏董其昌相關作品中,挑選有代表性的63件書畫作品與重要鑒藏品展出,其中就包括這幅《煙江疊嶂圖》。

  兩幅《煙江疊嶂圖》到底誰真誰假,還是同時為真?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古書畫鑒定家鐘銀蘭曾在上世紀90年代發表過 《董其昌〈煙江疊嶂圖〉兩本辨偽》的論文,對兩張畫的原作認真比對過,對臺北本提出質疑。

  兩幅畫有什麼區別?上海博物館所藏圖卷為絹本水墨畫,縱30.5cm,橫156.4cm。臺北故宮藏本也是絹本水墨畫,縱30.7cm,橫141.4cm,構圖和詩、跋與上本相同,而自跋的行次和鈐印與上本有差異。兩本都曾經過著名收藏家的收藏鑒賞。歷史上儘管也有畫家創作兩幅同名、類似作品的情況,不過,鐘銀蘭在論文中指出,上本和臺本比較下來過於相似,不僅畫面佈局、題跋、署款一致,甚至樹木和石頭的疏密、位置、角度都一模一樣,包括題跋中字的筆畫、間距都完全相符。董其昌是位學養淵博的文人書畫家,他不可能刻意繪製兩幅一模一樣的作品,其中一幅必定是對另一幅的複寫仿製。通過對兩本的筆墨進行比較,她認為,上博本自然流暢,能夠體現出董其昌用筆用墨的特色,而臺本儘管形質相似,但筆力滯弱,用墨乏神,應是臨摹之作。

  儘管目前學術上尚未明確認定上博本一定真,臺北故宮本一定假,兩件畫都有擁護者,但兩幅作品同時為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副主任淩利中指出,“此次特意將《煙江疊嶂圖》拿出來展覽,是為了增強展覽的學術聯動性,提供同時觀摩的機會。”

  展覽聯動帶來更好觀賞效果

  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中國大陸的許多書畫鑒定在中國臺灣是看不到的,尤其像吳湖帆的書畫鑒定意見散見於各處,許多他早已做出的成果並不為人所知,給古書畫研究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因素。此次上博“吳湖帆書畫鑒藏特展”更換展品時,還特地把吳湖帆鑒定手稿中董其昌《小中見大圖》冊的鑒定意見打開來,這幅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的作品,吳湖帆認為非其親筆,是王時敏的縮臨。同時,把《煙江疊嶂圖》放在書法館中配套展出,因為這幅畫正好是吳湖帆外公沈樹鏞舊藏。“我們會把最好的董其昌藏品拿出來,對吳湖帆學術觀點進行梳理,也跟臺北故宮呼應,兩張畫同時展出也是千載難逢。”淩利中説。

[責任編輯:李瑞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