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淩波仙子”走兩岸

2016年01月20日 09:36:46  來源:東南網
字號:    

周芷如在進行水仙花雕藝教學。(資料圖片)

  東南網1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張輝 通訊員 鄭智敏)17日,一場水仙花雕刻技藝交流會在廈門不輟舊物館舉行。25個文藝青年拿起刻刀,跟著臺灣同胞周芷如學習水仙花雕藝。周芷如是臺南市文化協會秘書長。一年前,她作為廈門市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來到沙坡尾社區,參與閩臺傳統文化推廣。在她看來,水仙花文化是閩臺情感交流的重要紐帶之一。元旦以來,她已在多個宮廟、社區、博物館舉辦交流會。

  2006年,漳州市水仙花協會首次赴臺交流。此後,漳臺水仙花業者互動從無到有,日益密切。10年間,兩地水仙花球貿易量從每年20多萬粒,攀升至300多萬粒。

  昨日花香

  張意強是漳州市水仙花協會的雕刻師。2006年春節,他第一次帶著自己的作品赴臺參展。“第一天就有約10萬人來觀摩,各個宮廟都把它作為供奉用的神花,不少人家也習慣春節期間在家裏擺上幾盆。”在臺南延平郡王祠,張意強見識到了臺灣民眾對水仙花的熱情。

  臺灣的水仙花文化源自漳臺互動。《龍溪縣誌》記載稱:“臺灣水仙頭,其實,非臺地産也,皆海舶自漳州及蘇州轉售者,蘇州種不及漳州肥大。”一方面,臺灣移民大多來自閩南地區,先民們延續了家鄉將水仙花作為新春清供的傳統;另一方面,則源自清朝年間兩地頻繁的商賈往來。 “當時,從漳州來的商家,流行在買辦年貨時送水仙花頭。”周芷如説,久而久之,島內便形成了雕刻水仙花頭、水養水仙花,元宵時在廟前舉辦水仙花會的習俗。

  在周芷如看來,養水仙不僅體現著臺灣民眾的生活雅趣,也是社交聯誼的紐帶。“過完尾牙,姑娘們便在家中雕刻水仙,等到元宵時出門賞燈品花,此時是托親説媒的好時候,誰家的水仙養得好,説明這家姑娘夠賢惠。”她説。

  直到1949年,隨著兩岸中斷往來,臺灣斷了貨源,水仙花文化才逐漸式微,雕刻技藝幾近失傳。“一直以來,臺灣的水仙花都要從漳州進口,因為水仙花球種植工序繁雜,前後要歷時3年,才能種出可供雕刻的花球,成本太高,臺灣沒有人願意種植。”張意強説。

  重新綻放

  讓水仙花重新香飄兩岸,成為漳臺民眾共同的期許。

  2006年,當漳州水仙花協會提出赴臺辦展時,周芷如所在的臺南市文化協會當即表示將鼎力配合。這年2月,漳州市水仙花協會會長張文江率7位水仙花雕刻師首次跨越海峽,在臺南市延平郡王祠、武廟、天后宮,舉辦“漳州臺灣水仙花技藝展”。現場,他們不僅展出了500多件千姿百態的水仙花雕刻作品,還提供花頭,指導民眾雕刻與水養的要領。

  “‘三陽開泰’‘十二生肖’‘團團圓圓’……一個水仙花球竟然可以千變萬化。”周芷如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自己“陷進去了”。之後的10年,張文江每年都會帶隊赴臺辦展、開培訓班。而周芷如是最忠實的學徒。去年,包括她在內的6名臺灣水仙花雕刻愛好者,通過了漳州市水仙花協會的資格認定,成為專業雕刻師。

  周芷如等人成為島內普及水仙花文化的重要力量。“我們主要深入社區進行推廣。”周芷如説,每年春節前,她的團隊都要到漳州裏、海澄裏、學甲等漳州先民聚集的社區,現場教學。其目的就是為了喚起臺灣民眾對先民文化的關注。十年如一日,她培養了二三十個水仙花“發燒友”。此外,為了擴大影響力,臺南文化協會還在春節期間,到臺灣各地的酒店、百貨公司、博物館開辦花展。這個過程中,他們對閩臺淵源有了進一步認知。

  從臺灣赴漳州拜師學藝者,也大有人在。“10年前,臺灣的水仙花愛好者便開始組團過來,參觀圓山腳下的6000畝水仙花田,圍坐在一起學習雕工。”張文江表示,島內已經涌現出了不少水仙花民間團體。

  文化互動帶來了貿易增長。10年前,每年從漳州銷售往臺灣的水仙花球不過20來萬粒,而今這個數字已經突破300萬粒。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