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媒:臺灣民粹式教改遺苦果 景象不堪想像

2015年12月12日 09:52:4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11日社論説,臺灣“教育部”日前公佈2015大專校院係所新生註冊率,除了顯示臺灣158所大專校院的3,000個科系,共有67個科系的註冊率低於3成,甚至有4個係的註冊率挂零之外,更受矚目的,尤在於各大學竟然有54個博士班招不到學生。這其中,包括臺大有4所,清大、交大各2所,成大有5所,連同陽明、政大、中興、中央、中山等島內頂尖大學,全都無一倖免的出現至少有2所以上博士班招不到學生的難堪局面。

  臺灣從首度拋出教改議題,在“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下,4年制的大學從原來的46所,快速增加到目前的158所。緊接著各大學也紛紛增設研究所碩士班與博士班,使得從大學部到研究所,陸續因供過於求而出現招不到學生的困境。再加上臺灣人口結構出現少子化的轉變來得十分迅猛,因此導致許多私立大學因為生源不足而面臨可能必須退場的生存壓力。於今連頂尖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班也紛紛出現招不到學生的情況,其實對於熟悉臺灣高教現況的人來説,並不會感到訝異。

  進一步探討今天臺灣高等教育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少子化其實只是讓問題提前惡化而已。真正的癥結自然在於,當初所倡議的教育改革,原意本在於紓解升學壓力、改革聯考一試定終身的缺失,以及讓更多學子有機會擠進大學窄門,以提升素質。但推動廣設大學策略,一方面缺乏週密完整的配套方案,以致出現學歷貶值,以及加劇學用落差等後遺;另方面針對人口結構的少子化,在過去十多年也欠缺明確的預警對策,只能在近年以消極的減少招生名額來應付。但對於如何推動執行私校退場機制,以及化解因生源減少、校係所裁減而勢必引發的教職人員失業潮的因應對策,看來教育部還真是一籌莫展。

  再以成為新聞焦點的頂尖大學都有博士班招不到學生的議題來看,這種現象其實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除了博士班招不到學生之外,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則是博士生的休學率,近年來也呈現逐年升高的現象。而探索此一現象,相當具關鍵的因素即在於博士生一旦接獲就業機會,往往寧可捨棄博士學位,而要緊緊把握就業機會。從而,已經有專家在憂心,不出五到十年,臺灣可能繼少子化危機之後,還要面臨高階人才斷層的危機。

  包括大學部和研究所生源不足的問題,其實只是臺灣當前高等教育所面臨諸多問題的冰山一角而已。被廣泛談論的,至少還包括由於近年來臺當局教育預算資源不斷縮水,直接影響教學品質和研究水準。總體來看,臺成清交等臺灣的頂尖大學,近年來在國際排名上節節下滑。同時資源不足,也導致在大學表現優異的人才一再被香港、澳門、新加坡和大陸挖角;而相對的臺灣的大學在爭取人才上卻更不具競爭力與吸引力。如此層層相因,實在讓人無法樂觀看待臺灣高等教育的明天。而在臺灣缺乏天然資源及本身市場規模不大的囿限下,如果連人才培育環節都漏洞百齣,長此以往,誠不知臺灣未來在國際間的競爭力將何所憑恃?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灣草率的啟動民粹式教改,其後遺苦果已逐一顯現。同樣可視為民粹思維下的教育政策表現,莫過於“教育部”堅持多年的低學費政策。即使面對教育資源不斷縮減,“教育部”近年來還是一再的封殺各公私大學所提調漲學雜費的申請案。表面理由是為免增加學生及家長的負擔,但究其實,偏低的學雜費,不只讓公私立大學面臨經營發展乃至維持運作的困境,同時由於頂尖大學的學生,家境中上者佔絕大多數,因此低學費政策的真正得利者反而是中上家庭的學生。教育部理應依循使用者付費原則,至少合理調高公立大學學費,使這些學校得以擺脫資源不足的惡性迴圈。至於就讀的清寒學生,則可透過提供獎學金予以補貼。然而我們很遺憾的看到,包括藍綠陣營的候選人,對於合理調漲學費之議卻是異口同聲的反對。未來領導人的政策思維如此的向民粹傾斜,只想討好、卻不敢推動必要的改革。所謂一葉知秋,透過高等教育這面照妖鏡,我們實不敢想像接下來的殘冬將是何種景象了!

[責任編輯:李瑞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