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非天堂或地獄 是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2015年11月13日 16:01:3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總有人説“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種説法倒也不能算錯,每個初到臺灣的旅行者,都會有感於普通臺灣人的熱心幫助,服務業者的耐心熱情,以及所有臺灣人身上那種彬彬有禮的氣質。但很快就會發現,臺灣人和其他地方的人相比,並沒有多少人格上的不同,臺灣人也會因為受教育水準的不同,體現出不同的素質水準,臺灣人並不是誰都那麼熱情好客、樂於助人,“最美風景”的神話並不真實。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臺灣人並非天性就比別人更善良,我們為何會明顯地感覺到臺灣社會普遍性的溫和與禮貌呢?在我看來,這個答案是法治化的社會規範以及臺灣社會逐漸形成的對社會規範的尊重。臺灣朋友告訴我,如果將時間退回30年,臺北的大街上也都是今天幾乎已經看不到的垃圾,街頭巷尾也經常聽到今天已經幾乎聽不到的污言穢語,但是,臺灣社會逐漸構建起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應當有組織、有規範地去營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於是,對破壞衛生行為的嚴格處罰以及對家庭垃圾分類的補貼出現了,對惡毒辱罵的法律限制出臺了……人們通過種種制度化的社會規範,讓社會得到了改善。而每一個生活在改善後的社會裏的人,因為感知到這種改善帶來的好處,也會主動加入向善的隊伍中來,開始對身邊的人、事、物溫柔以待,變得禮貌和熱情起來。是制度讓普通臺灣人變得更文明,而不是什麼道德神話在起作用。其實,直到今天,臺灣社會也沒有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遠非不少人想像的那麼完美,但只要這種制度意識還在,一切就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好。

  而我們常有的負面想像,比如“臺灣人每天都在爭鬥,臺灣很混亂”——媒體上的臺灣民意代表在正式場合打架、社會團體公開“互嗆”,各種宗教競相傳道,這些也在我真正了解臺灣後不攻自破。我們極為重視的“穩定”,在臺灣似乎難覓蹤跡。但是,當我生活在這個社會時,我卻完全感受不到想像中的混亂,我反而能看到社會中種種思想與力量的活躍與碰撞,平靜穩定的日常生活並不會因此受到影響。而在許多臺灣人眼裏,正是因為有這些不同社會力量的碰撞,他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加穩定、更加美好。

  一個社會裏必然有種種不同訴求,而不同的社會力量就代表著這些不同的訴求,臺灣社會作為一個準發達社會,全民共有的發展訴求並不顯得那麼重要,相比之下,各個群體的差異化訴求更為顯著,於是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社會力量之間的溝通和競爭。也正是因為有了法制框架下的溝通和競爭,臺灣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協調社會利益的分配,防止發生更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看到的表面上的“混亂”,其實是為了避免更多更嚴重的分歧。這些參與社會活動的力量,絕大多數都不會去干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將自身訴求淩駕於公眾利益之上。我甚至曾經看到一街之隔,一側發生著抗議,另一側的商街依然生意興隆。

  那些將臺灣比作天堂或貶作地獄的説法,終究只是幻象。在臺灣待得久了,就會發現,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也是和我們一樣生活著、奮鬥著的普通人,而這個社會也一樣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機遇和挑戰。對同屬一個中國的我們而言,臺灣社會為我們揭示的,是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臺灣大學碩士研究生 楊鑫宇)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