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北故宮:用生活美學推廣文化歷史

2015年11月12日 09:33:3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北故宮:用生活美學推廣文化歷史

  根據臺北故宮館藏文物設計的文創商品“國寶好玩藝公仔”。   (資料圖片)

  白色石階平臺、淡黃墻體、綠色琉璃瓦鑲金黃邊,宮殿式建築風格的臺北故宮背靠鬱鬱蔥蔥的山脈,非常醒目。

  它的另一個名字叫做“中山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99週年紀念日那天,臺北故宮在外雙溪正式落成。藏品達69萬餘件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華夏文物典藏重鎮,用生活美學推廣文化歷史也為各界稱道。

  從展覽到教育服務民眾

  面對精妙無比的玉器、瓷器,日本、韓國觀眾隨著講解,不時發出“啊”“哦”“咿”的感嘆。館內正展出“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大展”,和明清等名家的臨摹倣作相比,范寬的《溪山行旅途》格外顯出大自然蘊含著的渾厚浩莽之氣韻,讓人無法挪開眼睛。

  兩位女士幾乎貼在玻璃上,對著文徵明書法作品一字一句地念,有時會卡頓。我提醒上面有釋文,她們笑笑,説就是想這麼體會那精絕小楷的一筆一畫和詩作的字字句句。唯一排長隊的就是肉形石和翠玉白菜了。2010年參觀臺北故宮人數為344萬,2014年已上升至540萬。

  採訪伊始,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女士就嚴厲駁斥了谷歌上的説法,説並非文物落腳臺灣初期秘藏不示外人,並拒絕社會各界的觀覽要求,而是文物自1933年離京,幾乎一直在箱子裏遷徙。初到臺灣,因為準備回大陸,所以沒有開箱。

  我翻閱《故宮院史留真》發現,1953年,全部遷臺文物移入竣工不久的臺中霧峰北溝文物庫房。因各界參觀要求不斷,管理處多次臨時開箱,在庫房中支起木板陳列若干件。1957年3月,北溝陳列室開放參觀。因偏僻,各界參觀甚為不便。1965年,臺北近郊外雙溪新館落成,11月12日正式開放。

  馮明珠表示,現代博物館的功能,早由文物整理而進入藏品源流考訂研究,從展覽服務而及于教育推廣,乃至提倡文化創意,拓展多元化業務。

  1970年,臺北故宮請孤兒院孤貧兒童暑期前來參觀。1971年,開放小學生免費參觀。1990年12月,故宮以彩圖銅版精印《故宮文物寶藏新編》青少年叢書,引導中小學生透過館藏的書法、銅器、陶瓷、繪畫、玉器、文具,認識華夏藝術文化雍容嫻雅的泱泱古風。文物還被送到院外偏僻地區展覽,甚至1999年還赴各監獄舉辦“華夏文物英華”特展。

  他們還推出千禧之夜、“故宮夜宴”、“故宮新韻”表演及週末夜間30歲以下臺灣觀眾免費入場等活動,將民眾吸引到故宮來。

  為培養大眾了解中華文物,從1984年創辦冬令及夏令文物研習會,各界人士自由報名,另協調教育當局,每年安排200名中學教師參加研習。去年冬令文物研習會3天9場,講座內容包括明四大家之一的沈周、定窯花瓷、臺灣原住民文獻與圖畫等,計2043人參加。

  文創首先要熟悉自己的文化

  第一次去臺北故宮,是參加臺北故宮與金門酒廠、法藍瓷合作推出4款紀念酒的發佈會。雖然酒器借鑒了文物要素非常美,但總覺得似乎過於商業化了。隨後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文創每年收入是多少?都用到什麼地方去了?

  馮院長先是非常認真地告訴我:臺北故宮是收支兩條線,政府撥款,但所有收入包括文創全部上繳財政。去年館內賣店營業額就達到9億元新台幣,哪怕不撥款,也可以打平營運開支了。博物館要有本事賺錢做公益,而不能靠買賣炒作文物維持。大英博物館只有30%的撥款,靠4個公司營業、行銷,才能辦特展、免門票,維持營運。然後馮院長又面帶笑容地説:酒文化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青銅酒器。酒為諸多文學大家助興,是生活的調劑,讓人愉悅。現在都講紅酒文化,穀子和高粱做的白酒文化不該被遺忘。

  回頭想想,的確,雖然花間一壺酒的酒器加18年陳金門高粱酒賣到新台幣6.8萬元,但它也還是文創。

  臺北故宮的文創,天下聞名。照馮院長的説法,他們的文創活動,甚至先於英國“文化創意産業”(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rues)這個名詞的傳入。

  早年,意猶未盡的觀眾購買圖錄和明信片,把博物館及觀展記憶帶回家。那時科技室為了研究文物的科學架構,做了倣古青銅器。既然開模了,就做些紀念品吧,沒想到非常受歡迎。如果説那是一種下意識的文創,那麼1983年,臺北故宮開始大規模有意識的文創。剛上任的秦孝儀院長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2006年更是推出“Old is New(古就是新)”的概念,以行銷方式推廣典藏。

  提起這段往事,馮明珠院長臉色柔和地回憶説:“先是由管出版印刷的出版組做,後擴大為‘文創行銷處’,我參與其間,不久就成為重要負責人之一。傳統元素與生活用品怎麼結合?怎麼體現生活藝術美感?首先要由我們發想出文創靈感,哪樣文物的色彩花紋適合做絲巾、雨傘,哪種文物的輪廓適合做文房用具,然後與廠商合作。當時沒有數位資料,全靠對藏品的熟悉。不熟悉自己的文化,只能是創意,而不是文化。”

  小小紙膠帶賣出上千萬新台幣

  如今,和臺北故宮合作的下游工廠有100多家,形成了一個産業鏈。2009年9月,他們開辦文創産業發展研習營,提供“美學與感知”“文物傳習”“設計與創意”等訓練課程,藉以提升文創産業研發設計團隊的文化內涵,並建立合作行銷模式。

  馮明珠説,越紅的展件越好賣。比如翠玉白菜居然有200多種創意産品,其手機鍊和鑰匙圈設計思路並不複雜,今年前9個月銷售額合計1392萬元新台幣。“朕知道了”這麼小小的一個紙膠帶,獨自創下1213萬元新台幣銷售額。文創在創造利潤的同時,拉近了民眾與歷史文化的距離。

  如今的臺北故宮正在推行數位化建設,建置文物數位博物館,開發出“帶著故宮走”APP ,年底南部園區將試營業……臺北故宮正不斷煥發出魅力和美。

[責任編輯:李瑞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