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從“臺灣小吃聖經”看如何製造“小確幸”

2015年11月11日 09:55:3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牛舌餅,是吃飽的田野點心

  鯊魚煙,海島獨特的味道

  蝦猴,鹿港地標小吃

  碗粿,流行的米食小吃

  小籠包,1949年漂來寶島的美味

  牛肉麵,眷村美食

  鳳梨酥,有特色的伴手禮

  新華網臺北6月3日電(記者何自力 李慧穎) 採訪焦桐《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合集出版發行會,是在臺北著名的五星級餐館點水樓。簽到處便領到厚厚的合集一一”臺灣小吃聖經”,書的腰封告訴記者,這是被譽為飲食文學教父的焦桐用“20年歲月淘選”的“30萬字給臺灣特色美食情書”。

  小吃,是臺灣人舌尖上的“小確幸”。小吃,可以洋洋灑灑地寫出30萬字,套句俗話:也是醉了。

  小吃關乎生存的喜悅

  隨意翻開焦桐筆下有關“鯊魚煙”的篇什,小而確實的幸福躍然紙上:“我喜歡點食不同部位的鯊魚煙:魚肉、魚肚、魚皮、魚心、魚凍、喉嚨和魚尾,有的彈牙,有的軟腴,有的爽脆,有的富含膠質;沾著店家用9種醬料調製的五味醬油膏吃。”焦桐將這種用新鮮鯊魚經煙炙去腥防腐加工,而獲得特殊風味的小吃,色香味俱全地與大家分享,為想吃又不知何處吃怎樣吃的饞嘴們指點迷津。

  再比如以糯米為主料,加水磨漿,脫水成團,以淡水小蝦、筍等做餡的客家菜包,焦桐講述了一個“蝦公卵粄”父女親情的故事:相傳明代嘉靖年間,永定林九峰所生的五男四女皆己成婚。最孝順的女兒滿女也最清貧。父親60壽誕那天,她煞費苦心地製作了“蝦公卵粄”,滿心歡喜回到娘家,才踏進門檻,見滿室賀客和滿屋禮物,忽然自卑地不敢走入廳堂,遂直奔父親的臥房,只見父親獨自坐在床沿嘆氣。原來林九峰不喜應酬,張揚。饑腸轆轆的父親吃著滿女獻上的尙有餘溫的“蝦公卵粄”,父女在香濃味美中細述家常,共用天倫之愉。在稀鬆平常的小吃中,焦桐想與大家一同咀嚼出“生活的滋味”。

  “若每天下午茶有牛舌餅相伴,是怎樣了不得的境界?”焦桐的回答,或許讓我們看到了“小確幸”的製造過程:它在甜點中看起來很不起眼,土裏土氣的外貌,毫無裝飾,也從來不造作。牛舌餅的甜很含蓄,一種最淺顯的甜味。在我咀嚼微甜的牛舌餅時,如果泡一壺茶,或是咖啡,就更深刻了。

  小吃費去的多年光陰

  “僅寫一個主題,僅回答一個問題,竟費去我這麼多年光陰”。焦桐在回憶成書過程時感嘆。

  人稱“集詩人的柔軟與學者的嚴謹于一身”的焦桐,研究飲食文化已有20餘年歷史。年輕時為了有關食譜的詩作開始研究如何做菜,而後便“執迷不悟”。

  在暢銷作《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等架構上發展,“臺灣小吃聖經”更細膩地分項闡述、修補、增訂,完整紮實成冊。全書分為飯、粥、面、粉、羹、水族、肉、果、卵、醬、飲、餌、店等14類分屬,以158道小吃,全麵包羅臺灣庶民飲食文化樣態。

  焦桐在《跋》中寫道:大約寫到五分之一的時候,遭遇妻子罹癌的不幸,4年多帶著妻子四處訪求名醫,勉強維持寫書。她過世後,為了不讓自己胡思亂想,我更認真地埋首寫作。共同飲食的經驗自然影響了思維,追憶時不免感傷。

  “年紀越大,越容易讓食物牽動心情”。“竹塹餅”一篇中焦桐記敘了妻子與她三叔的故事:焦妻跟她三叔的感情特別好,如今他們二人相繼辭世,很久沒和人共用竹塹餅了。雖然不常吃,卻愛它的質感丶氣味和顏色:輕淡的甜蜜含蓄著輕淡的鹹,松,軟,香,那滋味在口舌之間,纏綿,深情,像戀人的吻。

  小吃吃出來的“小確幸”

  家在彰化鹿港鎮的何坤芯,開了兩個多小時的車趕到新書發佈會現場。“焦桐的美食書我都讀過。”何小姐為我講解桌上一道道小吃的吃法,看得出來是頗有心得、且愛吃丶會吃的了。 一個大學教授稱焦桐的“臺灣小吃聖經”是引領他吃遍小吃的雷達站。他在文章中寫道:“我更加慶倖自己是個小市民,可以嘗遍民間的各種小吃,穿梭在各地小鎮具有特色的餐館,那種幸福感,簡直不是任何權力可以輕易換取。” 能吃便是福,能吃出味道才是福。這便是“臺灣小吃聖經”製造出的“小確幸”。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